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各国文化   2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大家都注意到,《诗经》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有些诗句,按其本来的意义理解,无论如何也理解不通.不是字句不好解释,而是不明白诗人为什么这么说.于是我们认定,这字面上的含义不是诗的本义,诗的本意就在它的背后。这类对本又起着比喻、暗示作用的河语,被称为《诗经》的隐语.较早被人注意到的隐语是作为爱情象征的“鱼”和“薪”。《诗经》中提到的“食鱼”、“钓鱼”实际上说的不是一种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一种人的思想感情的暗示.闻一多先生写有《说鱼》,孙作云先生《诗经恋歌发微》也谈到这个问题,他们的结论目前已为研究者所…  相似文献   
2.
古代战争中的「信」陈昌宁“兵不厌诈”这个说法起源很早。春秋初年,列国间战争已不仅是力的较量,而且很讲究战术的应用,如马身蒙虎皮、利用有利地形、避实就虚等。到了战国时期,不论战争还是政治生活,无不充满欺诈。“诈”在今人看来,即使不是伴随人类产生的,至少...  相似文献   
3.
比喻本质上也是比较。它与一般比较的区别在相似点上。比喻时相似点是喻体事物的类的属性,而比较时喻体要么不是类仅是个体,要么虽是类相似点却不是类的属性。还有些个体事物,由于成了某种典型,代表一类事物,它们也可充当比喻的喻体。相似点还决定了喻体分类的角度。从相似点上看,所谓"同类相比的比喻"都是不同类的,因此,"凡喻必以非类"的原则是不错的。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愈发增强。传统音乐文化拥有国外音乐文化无法比拟的厚重历史和文化魅力,是我国音乐文化教育的基础,为我国高校音乐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关于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如何弘扬传承音乐文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研究》一书给出了许多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唐代中叶长安出现了牡丹热。在中国自然审美史上,人们第一次对一个自然物表现得如痴如狂。白居易《买花》诗曰:“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写出了人们买牡丹的热情。李肇《国史补》说:“长字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就观为耻。”道出了观牡丹的盛况。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不少牡丹诗、牡丹赋、牡丹画。牡丹热被誉为“上国之盛事”。宋代也有牡丹热,盛况不减唐代,然而地点却从长安转到洛阳。“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犹为天下奇”,几乎是宋人的共识。南渡后还…  相似文献   
6.
一、意合的概念二、意合的表现意合这个概念是我从语言学中借来的。我用这个概念来说明中国花鸟画的一个特点:中国花鸟画中的物,如竹、梅、兰、石等往往是某种“意”的载体。画家把这些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上去往往是为了表达意的需要,而不太考虑自然的状况。这就是我说的中国画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