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各国文化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审美人类学是一门方兴未艾的学科,对它的研究任务、性质、对象、研究范式的探讨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只注重这些宏观层面的构想和悬设对该学科的建设无疑是杯水车薪.傅其林的<审美意识形态的人类学阐释>一书,梳理了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审美人类学文艺理论的发展状况,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发展、功能及其与文化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人类学基础,成功地从理论探讨转向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2.
后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弗兰克·莫莱蒂借助生物学家达尔文、古尔德、阿格尔等人的理论,倡导建构一种进化论的文学史。他的达尔文式文学史既阐释文类、物种、文本等宏观层面的进化,亦关注发生在单个文本内部的微观变化。他着重阐释了文学史演化理论的三个方面:动力、形态(节奏)、功能。  相似文献   
3.
城市是人类的生活空间。文学该如何呈现或表征城市,一直以来是文艺研究和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难题。莫莱蒂以布斯所绘制的真实地图为参照,考察了19世纪的大都市在小说中的形象,包括"银叉小说"中的伦敦、简·奥斯汀的伦敦、狄更斯的伦敦和巴黎、巴尔扎克和左拉的巴黎。莫莱蒂认为,小说在表征城市的复杂性、随意性时,必然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模型对其进行削减,从而使其可识别。然而,不论是采用二元对立结构还是插入第三极,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因此,如何以更合理的方式呈现城市的复杂性,依然值得小说家和理论家去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把物质生产的空前进步、资本的疯狂扩张及世界市场的形成作为世界文学时代到来的深刻动因。他们与歌德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未对"世界文学"这个术语进行理论的界定和阐释。自此以后的世界文学研究应该说是在不同的方向和路径下展开的。从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狭义)都有对世界文学理论的关注,只是到了后马克思主义者那里它才成为一个焦点,尤其是卡萨诺瓦和莫莱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要在与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积极对话中,建构出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世界文学观及相关的操作规则。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抗战时期创作的历史剧,延续早期的剧作以女性为主要对象的特点。其不同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这些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上至身份高贵的王后、太妃,下至任人宰割的侍婢。第二,女性自身和他者之间存在一种对立情形。第三,女性或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或者完全被权力所同化,从而很难分辨其女性意识是否完整。总而言之,这些差异,一方面说明了作者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由于时代和社会思潮对郭沫若的影响,女性仍然不是本位的,而是功能性的,即郭沫若剧作中所呈现的女性意识的效度仍然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