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光成  严一凤 《教师》2014,(7):22-24
正随着师范院校参与合并、改制、升格以及向综合型大学转型,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受到较大冲击。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水平偏低的问题已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相继出台,明确要求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新形势下,地方综合性高师院校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面临哪些挑战?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  相似文献   
2.
伴随悠久邈远的古国文明,中华民族的精神历程中始终流淌着一条诗歌的河。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到宋词、元曲,乃至新诗,伟大的诗人灿若群星,优秀的诗作层出不穷,熠熠生华,辉映天地!“诗言志,歌咏言”,这是前人对诗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什么是志?《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所谓“志”,就是诗人内心感情的抒发。依我看来,与其说“志”是感情的抒发,不如说是生命意识的强调与张扬。生命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生命的理性思索和情感体验。生命意识对于诗歌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的生命。每一首诗都是源于生命,涵容生命。诗人写诗无论何时何地、采用何种形式,均为张扬自己的生命意识。即便在诗歌最初萌发的远古的“杭育”诗派(鲁迅语),仍可以说是人类最纯洁、最自然、最天真的生命律动。中国诗歌的生命意识,是中国人的生命哲学观的映照。诗人生命哲学观的不同,诗中所呈现的生命意识也不尽相同或迥然相异。在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儒、道、释三大思想体系,共同浇灌着中国社会的文化土壤,对中国诗歌各种生命意识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学儒者重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刘光成 《湖南教育》2005,(20):33-34
语文教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改革开放以来20余年的中国语文教育,无论是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转变,还是教材编制的逐渐科学化,抑或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演进,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在这方面,语文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们,尤其是千百万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们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功不可没。毫无疑问,语文教育的成绩是巨大的,但它仍需要不断改革。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语文,当然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改革基础上。迄今为止,有关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辩论仍在进行,新一轮语文教育改…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针对大学生职业技能缺失的现状,高等院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以课程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评价机制创新等纳入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同时要注意与高校自身特点相结合,与学生个性学习相统一,与人文教育相交融.  相似文献   
5.
60年时光倥偬,60载岁月峥嵘。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脚步,新中国语文教育走过了一条光辉而曲折的道路,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获得了深刻的教训。触摸曾经的激情岁月,向历史的深处回望来路,爬梳、整理一些重要史实并对其得失成败做一番思考,无论对于现在还是未来的语文教育事业,都不无意义。谨以此文献给新中国60华诞。  相似文献   
6.
1956年,汉语、文学实行分科教学。以爱情诗《诗经·关雎》开篇的高中《文学》课本,受到了当时教育界及教育界以外的各方面权威人士的非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百年作文命题历经了转型、探索、徘徊、迷失、改革、发展六个时期.作文命题完整地演绎了语文教育思潮由"社会本位"向"以人为本"的演进.新世纪的作文命题理当高举"人本"的旗帜,不断创新命题的内容和形式,让作文成为学生张扬个性、放飞心灵和创意表达的舞台.  相似文献   
8.
正教科书是课程实施的媒介,更是植根于民族土壤的文化载体。教科书中的教师形象,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对学生生活、学习,甚至人生观、价值观都将产生长远和潜在的影响。教师的形象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其变迁过程不仅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发展状况,也反映了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发展及进步情况。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对近30年来教科书课文中的教师形象(主要是内在形象)变迁情况作粗浅梳理,并简要探讨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作文本质特性的认识上,不能简单肤浅地理解为“作文就是写文章”.作文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为性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作文是人的属性的必然体现,是一种生命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10.
伴随悠久邈远的古国文明,中华民族的精神历程中始终流淌着一条诗歌的河。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到宋词、元曲,乃至新诗,伟大的诗人灿若群生,优秀的诗作层出不穷,熠熠生华,辉映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