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篇
体育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作品的形式美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辞达”的形式美,它是由文辞的内容——意义决定的,这时,文辞作为意义的物质外壳,是作品整个审美意象的合适的显现;另一种是纯形式美,它基本上是由文辞的形式——字音、字形、语感、章法结构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嵇康美学作为玄学美学,他所谈论的“美”,多指人物美,而人物的“绝美”是与“道”合一,“志无所尚,心无所欲”。嵇康的人格美理想除了正面的立论外,还通过对“情欲”.“名教”这些违反人性自然和养生之道的人格丑的驳难和批判从反面作了丰富论证。音乐美学是嵇康美学的另一组成部分。一方面,他秉承儒家“人不能无乐”的思想,肯定音乐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他从道家“志无所尚,心无所欲”的思想出发,要求乐不失和;同时指出“声无哀乐”,“声之与心殊涂异轨”,美和美感不应混淆。  相似文献   
3.
孟子美学抓住美的愉快本质,不仅深刻剖析了感官美、形式美,而且深刻揭示了理义美、道德美:不仅指出了二在快乐感觉上的相通性,而且提出了“充实之为美”这个道德美命题,体现了儒家美学对道德美的偏尊,奠定了后世儒家以“载道”为主的道德美学主潮。此外,他对味美说的论述,对共同美的揭示和对审美接受中“以意逆志”现象的剖析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具有普遍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国学中的“民本”论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本"的完整说法是"民惟邦本"。在历史发展中,"民本"思想形成了四个要点:民为天之本、民为君之本、民为国之本、民为吏之本。"民本"思想确立了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资格,这与现代政治文明是相通的。新时期以来,中央政府亦以"执政为民"为核心理念,闪烁着"民本"思想的熠熠光辉。  相似文献   
5.
倡导“和而不同”,是对曾经盛行的非此即彼、势不两立的思维方式的否定;作为包含着尊重每个公民权利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它是对一度流行的只讲统一、抹杀差异,只讲安定团结、无视生动活泼的片面的思想理念的扬弃和超越。  相似文献   
6.
以“妙”为美——道家论美在有中通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妙”是介于有无之间的一种美学境界。中国美学以“妙”为美,是由道家首先提出来的。经过魏晋时人的大力倡导,“妙”在唐代以后普遍进入艺术评论中。“玄”、“神”、“远”、“古”、“逸”、“幽”、“微”、“绝”等,可视为由“妙”统摄的字群,它们均因妙不可测、趋于无限而成为中国美学中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创优中,题材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上海市宝山区广播电视局连续多年所以能在市郊新闻评奖中无论获奖数量还是获奖等级都取得比较好的名次,这与我们对题材的筛选和处理是分不开的。在多年的创优实践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次系统整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源论,并对其实质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时期玄学笼罩之下士族人生实践和审美取向的重要纪实著作。这一时期士人追求的形貌美是蕴涵着象外风神的"风姿神貌",追求的神韵美以"简约玄远"、超然物外、忘怀世务为特征。深入进去看,《世说新语》所反映的魏晋士人的人生追求和审美取向是相互矛盾、对立的:一方面,以《雅量》篇为代表,人们崇尚"太上忘情",赞美不动神色的"雅量";另一方面,以《任诞》篇为代表,人们追求穷情尽欲,任性而为,鄙薄用什么名缰利锁、世俗名教束缚自然情欲。这实际上都符合玄学"适性"的主张,只是对"性"(人性)的内涵理解不同所致。前者保留了庄子"适性"的本义,后者标志着玄学"适性"追求的新变.  相似文献   
10.
黄霖 现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明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近代文学会副长等。[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