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将小国寡民分散的自然经济向封建地主管辖下的农业经济转型的缓慢过渡中.独筑“女怀清台”,礼遇擅守丹穴祖业而行商致富的巴寡妇清。此举所显现的价值思考,是秦始皇对中国农业经济结构模式的一种探索和对中国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一种反拨,也是对中国传统轻视女性的一种否定。  相似文献   
2.
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以总论、分类论、重章叠论的形式,显现着孔子的诗学理论。其论在儒家大文化背景下,注重诗的内在涵义,注重诗篇的整体建构。汉代诗学虽日传其衣钵,却背离孔子诗论之旨,以经学家法来训诂释义,将诗变成穿凿附会的道德说教。朱子诗学虽有依其旧说之嫌,但辨识否定,与孔子论诗不期而合。遇合之中,在文本体味、创作群体、天性人欲、赋比义释说、意象审美上变动增益,多所创见,凸现朱子诗学改造儒家思想并将其推向高峰——理学体系渐趋形成的文化传承的深厚张力。  相似文献   
3.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引领 构筑质量保障平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基础与关键,学校始终把课程建设放到教学工作的核心位置来抓,持之以恒地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引领,精心地构筑出包括条件制度、优质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名师与优秀教学团队、学生拓展视野在内的质量保障平台,彰显出精品课程建设的亮点,体现出课程建设质量的不断提高,显现着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4.
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反思古代文学课程体系中女性文学匮乏的通病,要突破以男性文学为中心或独占的思维定势,挑战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脉、魂、态的现实,必须加大古代文学课程体系建构改革的力度,让女性创作走进古代文学课程体系建构中,显现文学创造性的生命律动.  相似文献   
5.
晚明江南的沈宜修,是中国第一位才女为女性辑撰作品的集成者,辑集取《诗经》之句而名《伊人思》。这部辑集以拾遗补缺为目的,选编46位闺媛作品,既有来自传闻及散佚书中的以往女性,又有来自血缘、姻亲及心声相通的同时代女性。其保存的不同样式的文学创作,既是对传统题材的继承宏扬,也是感悟生活的真实抒写。成书之因、辑撰原则与弥为珍贵的资料保存,显现审美情趣和当时女性文学创作的动态,其价值应该探索。  相似文献   
6.
江南才媛徐灿,以目睹社会现实的板荡与人生经历的坎壈为触发点,呕血泣吟,将国破家亡的感慨与起伏不平的遭际写入词中,直面描写所发生的历史悲剧,真实抒写个人在明清鼎革之际沧桑巨变中的内心矛盾与双重情感,并以博通古今的学识与真知灼见的才情将这种"缘事而发"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其词悲情痛悼,立意深邃高远,风格沉郁清雅,突破女性闺阁生活的纤细感受,彰显出景情理兼备且活化历史经典而磅礴八极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在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由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向提高教育质量的内涵建设中,强化内涵建设意识,视专业评估为内涵建设的核心,制定比较科学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开展专业本科教学评估试点工作,自我审视,有针对性地加强内涵建设,以点带面,对提炼专业特色、扎实地做好教学基础工作有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寓言,可以分为哲理寓言和讽刺寓言两大类。关于哲理寓言,评论的文章很多,而触及讽刺寓言的文字却很少,即便有所涉猎也往往包括在阐述其哲学思想的内容里。笔者认为,作为道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的庄子,在大力宣扬“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的同时,又以犀利的笔锋对黑暗的现实进行辛辣的嘲讽。如果说哲理寓言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形象表述,那么讽刺寓言便是庄子政治思想的艺术体现。他面向冷酷的社会,正视痛苦的人生,以嬉笑怒骂的方式,揭露社会的罪恶、官场的虚伪、世风的龌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当下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框架建构上仍是以男性创作为主,有意或无意地排挤了女作家与女性作品,这不仅遮蔽了古代文学的原貌,而且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10.
文章系统地论述了在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学中,尽管受到种种压抑,仍有众多的杰出女性,以“小荷才露”的态势,以“不平则鸣”的心声,以“兼善各体”的新意,或诗或文,或散曲或弹调,创作出许多脍灸人口的作品。其创作,蕴含着深厚的社会内容,有着丰润的审美价值和极高的艺术张力。在《中国文学史》中她们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