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论朱熹《论语集注》的特点及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王引之《经传释词》“无毋亡忘妄”条下第二项云:“孟康注《汉书·货殖传》曰:‘无,发声助也。’字或作‘毋’。”并举二十余例证之,最后总结:“以上皆发声。”杨树达《词诠》“无”条下第八顶亦云:“语首助词,无义。”并择引王引之所举例证之。我们认为其中有些例句中的“无”在句意、语气等的表达方面还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不能简单地以“助词、无义”概之,尤其是在“无宁(毋宁)”、“无亦”等句式中,下面分别进行分析。(一)“无宁(毋宁)”《经传释词》“无(毋)”作“发声助”解的“无宁(毋宁)”句引例如下:隐十一年《左传》:“无宁兹…  相似文献   
3.
有的学者认为《词诠》“其”字“句中助词无义”.经过考察得知,简单地把“其”看作无义的助词,依据不足,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4.
以往的研究常常仅从句法结构的角度分析,认为"曷其"、"彼其"中的"其"可有可无,或释为"助词无义",或以为可以不译。本文从汉语认知功能、篇章语法的角度分析了相关例句,指出这些"其"在特定的语境中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常见的语言现象,可从信息论的角度进行新的解释,即人们在表达时,选取语言结构中信息量大的词语,而省略常规结构中信息量相对小的成分,从而最终在句法层面形成不同寻常的活用现象。  相似文献   
7.
高小方教授的《论语通解》为国学经典《论语》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兼顾学术深度和传统文化普及的范本。《论语通解》在语言考证与义理阐发、传统延续与时代更新、古典文化普及与提高等方面很好地把握住平衡点,言而有据,多方启诱,频见创获。而晓畅雅洁的译文、简断扼要的说明如同为读者铺设了通往儒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适便之径,使得其门而入。同时始终把握贯穿孔子政治、道德、伦理、哲学诸方面思想的教育主线,时时加以剔发,对当下的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都极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往的研究常常仅从句法结构的角度分析,认为“曷其”、“彼其”中的“其”可有可无,或释为“助词无义”,或以为可以不译.本文从汉语认知功能、篇章语法的角度分析了相关例句,指出这些“其”在特定的语境中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词诠》中列为“助词无义”项的“伊”、“畴(谁)”条下部分例句进行考察,认为它们在句中发挥有独特的作用,缺乏这一环节的深入研究,将导致对古代文献的误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