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居易作为唐代文坛上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不仅以诗文的形式深刻揭露了社会的腐败现象,而且对土地管理、农民、赋税、自然灾害等有关农业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充分表现了唐代文人希冀改革农业弊政的积极态度。但由于时代和自身的局限,其主张多是建立在借讽谕以劝谏皇帝的改革希望上,最终结果也往往由于不切实际而流于空谈  相似文献   
2.
晁错“实边”思想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晁错,他作为汉文帝的著名智囊,因推行“削藩”策而名噪于世。其实,他在人口地理方面的思想也有值得称述之处。在汉朝疆域不断拓展,北方受到匈奴侵扰的情况之下,他适时地提出了“徙民实边”的主张。晁错认为,把内地居民迁往边塞,既可以对边地之民进行训练,“居则习民于射法,出则教民于击敌。”①有利于抗击匈奴,巩固边防;又可以“使屯成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②节省国家的财政支出,改变“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的状况产这就是著名的“移民实边”说,是中国古代人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后…  相似文献   
3.
唐代致仕制度日趋完善,官员致仕思想渐趋成熟。唐朝的大部分官员从国家利益和个人身体健康、伦理道德、礼法规范等方面,认为按规定致仕是十分合理的一种行为,因此到了70岁都会主动地递交申请致仕的报告。不少人一再上表,以表明自己的心迹。少数不肯致仕的官员,会受到舆论的严厉批评。大多数官员致仕后远离政事,回到老家静心养病,或者修池筑馆,游山玩水,生活在一种悠闲轻松的生活状态之中。这样的生活态度,是唐代官员对人生价值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入唐记》为日本僧人圆仁所作,它记载了今江苏、山东、河北地区的粮食、蔬幕、水果的生产和家禽养殖,留下了山东地区五个十分重要的粮价。该书还记述了扬州等城市及小集镇商业、手工业的情况,记录了衡制中的大小制、管理市场的市头及书价、绢价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6.
处于安史之乱以后中唐变革时期的元稹,对农业十分重视,认为“农,天下之本也。”因而在其诗文中重农思想有比较完整的反映。元稹指出:“官家少输促”是农民生活贫穷的根源。为了“恤黎人之重困”,必须严格执法,革除弊端;控制农业生产人员的减损;征税要任土之宜,无抑配之名;要控制杂徭的征发;要“审详垦田”;重新核定土地和抑配职田。在改革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唐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以后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对传统的“士农工商”的划分开始有了松动。扶商政策的出现,民间对商人态度的转变,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入仕做官,出钱买官等都是明证。这些都是唐中期以后门阀氏族势力的衰落、均田制的废弛、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要求加强集权统治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处于安史之乱以后中唐变革时期的元稹,对农业十分重视,认为“农,天下之本也。”因而在其诗文中重农思想有比较完整的反映。元稹指出:“官家岁输促”是农民生活贫穷的根源。为了“恤黎人之重困”,必须严格执法,革除弊端;控制农业生产人员的减损;征税要任土之宜,无抑配之名;要控制杂徭的征发;要“审详垦田”;重新核定土地和抑配职田。在改革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淝水之战前,谢安顾全大局,正确处理了桓冲与东晋政权之间的矛盾,使太和年间荆、扬两大势力集团得以妥协和合作,有限度地抑制了部分土族地主的经济利益,缓和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同时,谢安还加强了长江下游的防卫,组建了战斗力极强的“北府兵”,这一切,确保了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前秦。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有成就的史学家,杜佑以其一部《通典》而为历代所公认,但假若我们探查一下杜佑编纂《通典》的动机,我们就又会断定杜佑是一位杰出的政治思想家了。《旧唐书》卷147《杜佑传》引杜佑《进〈通典〉表》云:“略观历代众贤著论,多陈紊失之弊,或阙匡拯之方。臣既庸浅,宁详损益……至于往昔是非,可为来今龟镜,布在方册,也粗研寻。”这儿杜佑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他是想从历代制度的是非中寻找出治国的“匡拯之方”,编纂史书的目的是想理清一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