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一书中曾有这样一句耐人深思的话:“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派别,甚至比黑格尔,都要重视历史。”(《马恩全集》第一卷,第650页)这句话极其透彻地道出了历史科学的重要价值。历史是什么?历史有什么价值?悠久的历史是我们珍贵的财富,还是沉重的负担?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仍然有仔细回味、思考的必然性与迫切性。如果我们审视一下今天复杂的文化市场,不难发现,在当今社会历史科学的普及是何等的贫乏。这突出地表现在学术研究与大众普及之间的严重背离。一方面,我们大批历史科学研…  相似文献   
3.
唐帝国前后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在这三世纪的过程中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绝大部分对当时社会的生产或多或少起着促进作用。本文试图从唐一代水利建设这一角度,来考察其与唐帝国社会经济有关的两个问题。一唐代水利建设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关系。李唐建国之初,北方中原地区经过连年战乱,生产破坏,人口凋零;“自伊洛以东,即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归唐书”魏征传)在这样严重摧残后的经济局面上建立起来的政权,要伎其巩固起来,首先必需逐渐恢复农业经济,而兴修水利灌溉沟渠,又是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唐一代对水利工程的兴修甚为重视。中央政府设有水部郎中之职,兼理全国航运、灌溉事务,“唐六典”卷七:“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棹灌溉之  相似文献   
4.
我国环境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今天的环境问题有其历史发展的过程.秦汉时代在黄河流域普遍发展农耕业,以及为防御北部游牧民族的内侵,在黄土高原上驻兵屯田,大规模的伐垦森林和草原,使原来就非常脆弱的自然环境受到破坏,不可逆转.唐宋以后对长江流域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引起南方的耕地不足,围湖造田、开发山林,造成南方环境的恶化.人口的众多,单一农耕经济,高产可耕地又少,是我国历史上永恒的难题.人口、资源、环境的科学协调,是当代中国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垓下在安徽不在河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垓下之战是楚汉之际一次著名战役。经此战后,项羽为刘邦彻底战败,最后乌江自刎而死。辨明垓下所在,对于确切了解此段历史和此次战争的前后经过,关系都很重要。历来传统的说法都以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固镇县东境,这本来是不成问题的。但范文澜同志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第二册则认为“按当时军势形势,应以在鹿邑县境为是”。鹿邑地属河南,所以最近《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二期上发  相似文献   
6.
明代是黄河多患时期,276年内无有间歇。如以16世纪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河患多在河南境内,故成灾的地域大;后期河患多发生在山东、江苏境内,成灾的地域相对为小。前后期治河思想和措施也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是由明代治河是为保运、护陵的目的所决定的。从明代刘天和《问水集》、万恭《治水筌蹄》、潘季驯《河防一览》三部治河书中可以看出治理黄运思想从治水防洪、治河通运———河运合一、以河治河———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变化,是我国治黄史上治河思想的转折时期。  相似文献   
7.
也谈安阳是否够格列为中国历史上的大古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阳作为七大古都谭其骧先生曾作过长期思考。从建都的历史悠久性,地理位置,山川形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建规模等条件考虑,安阳均够条件称作大古都,否定之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8.
史念海先生在黄河流域环境变迁方面的研究大大超过了前人:1.从着重研究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传统,转到研究黄河中游的环境变迁,将黄河研究引入更深的层次;2.将黄河中游的侵蚀与下游堆积联系起来研究,使黄河研究进入新阶段;3.在侵蚀和堆积方面计量的研究,将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的变迁具体化、数量化,为今天认识黄河流域环境形成提供了重要素材,也为治理和改造黄河流域环境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去年10月26日,为纪念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逝世40周年,上海史学界30余位专家学者集会于他生前任教的华东师大,追念先生的史学业绩和治史精神。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吕先生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制度史、专门史、史籍整理筹方面博大精深的史学业绩,并就先主的治史精神、史学观念、治史凤格以及中国通史新范型等作了深入研讨。与会者一致认为先生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丰厚无比的史学遗产,还有他的道德风尚,赤诚的爱国之心,对民族、国家、社会深沉的关切,以及为人师表、献身教育的风范,弥足珍贵,都值得后学者认真总结、弘扬光大。与会专家应本刊之约,纷纷赐稿。现先行刊出“笔谈”8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