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各国文化   5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我很早就读了先生的《西周史》。研究中哲史总是要了解一点中国历史的。先生的这本书是专著,雅俗共赏,对衣食住行细加描述,很具有文化、历史和社会学合一的风格,与我读的《中国通史》、《中国史稿》写法不同,却又很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其西周“封建武装殖民”一节,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分封建国如何具体进行,这里有生动的描述。我到新加坡硏究《〈周官〉之成书及其反映的时代和文化》,就引用了先生的观点。先生学贯中西,德高望重,是享誉国际的史学大家,其为学的谨严、谦虚和尊师重道,强毅奋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及游子不忘所自出,不忘“民吾同胞”的仁者胸怀,充溢于学术和为人行事之中,是足供效法,令人感动的伟大人格。在现时代如要寻找一代真儒,先生是当之无愧,人人服膺的。  相似文献   
2.
3.
宋代的学派与政派——从"绍兴学禁"到"庆元党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英时先生的《朱熹的历史世界》打通思想史与政治史的界线,以“科际整合”的研究方法,把朱熹思想的研究推向一新的视域。余先生提出了许多极富挑战性与启发性的问题与看法,其中,南宋之为“后王安石时代”的提法,对南宋政治及朱熹思想与南宋政争或党争关系的研究,实具全局性的意义。本文是对余先生研究的回应。认为:南宋时代的政争——党争始于“绍兴学禁”。斗争的主线,不仅高宗绍兴时期是围绕“和议”与“恢复”这一“国是”进行的,孝宗时期实际上亦是如此,不过或明或暗罢了。“庆元党禁”则是一种权力斗争,不具“国是”的路线斗争性质,也不具改革与反改革的性质。以朱熹、张拭为核心的“道学”集团,始终坚持反“和议”,主“恢复”,高举复君父之仇的三纲大义,故反功利之说、反王安石思想,成为其“内圣外王”之一体两面,亦成为南宋思想斗争的主线。“后王安石时代”,在本文看来,是意谓反王安石思想的斗争,贯穿于整个南宋时期。 从学派与政争的关系看,“绍兴学禁”关系到南宋整个时期的学派、学术与政争,它不仅凸显道学内圣与外王之一体两面性格,也成为整个南宋政派与学派斗争的新起点。因此,“绍兴学禁”不必与北宋之党争划在一起,而应看作南宋党争、政争的开始阶段。孝宗时期则是它的继续,是第二个阶段。对“绍兴学禁”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以澄清和加深对程朱道学性格的了解,也可以加深对南宋政争与学派内在关系的了解。余先生对“绍兴学禁”未加大的注意。沈松勤先生的《南宋丈人与党争》对“绍兴和议”与“绍兴党禁”虽有专节论述,但未集中论述学派与政争——特别是程学之“内圣外王”性格与政争的关系,亦未论述其对南宋整个时代之政争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5.
解读老子应取逻辑与历史统一,天人合一与内圣外王一体两面的视角与方法,既注意中西哲学之共同性,又注意中国哲学的特殊性。还须注意《老子》文本以诗与格言形式出现,不能单采训诂与推理、演绎的方法,而要采取多视角、多方向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國學在復興.國學歸根結底是"經典"之學.經典中最重要的是《論語》和《老子》.《論語》不容易讀,常被講成"行爲倫理學".《老子》則被公認爲哲學著作.但老子所講"道"究竟具何特點?老子哲學的性質究竟是什麼?老子是如何達到這一結論的?解答多種多樣.馮友蘭先生早年指出,老子乃形而上之"共相論"一類思想;1在以後的《中國哲學史新...  相似文献   
7.
金春峰 《中国文化》2023,(1):91-109
孔子爲中國文化承前啓後,建立一個以哲學爲基礎的人本主義和人文主義的思想體系。“正名”和“一以貫之”的仁學,及對最高善的闡釋和詩意生活的示範,是其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8.
李澤厚先生認爲西方由巫術發展出了科學和宗教——兩個世界;中國則“由巫到禮”,“禮”雖理性化了,内核還是巫史。神明是巫術逼迫出來爲我所用的功能性概念,中國文化只是“一個世界”。孔子“釋禮歸仁”,把巫史傳統塑造成了“文化心理結構”,中國文化與哲學就完成了。故中國文化與古希臘及西方完全不同。本文認爲中西文化是異中有同,同中有異。中國的巫文化亦發展出了科學。立足於靈魂和信仰上的“天命觀”亦是兩個世界。哲學之“純思”的“本體論”思想,中國與古希臘是大同的。  相似文献   
9.
"德"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原创文化的源头中,最重要的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一命题;它以"两个世界"的形式出现,勾画了中国哲学中天人关系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德"字及其观念起于何时?只能以甲骨文、金文和《周书》为据,是周人之新观念。其原始义非"道德"、"德行",而系全生、保全生命,引申为恩惠德泽;初为政治范畴,以后扩展为哲学性命范畴,与"性"为同类概念。"德"的文化政治与历史内涵对儒家人性论有极大影响,亦决定了老子之"道"不同于西方哲学逻各斯与总原理,而具有独特的中国哲学属性。  相似文献   
10.
宋明理学若干特性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朱熹和张载哲学有三种代表性的诠释范式:冯友兰式、牟宗三式、张岱年式.他们难免有以西套中、强求逻辑义理的一贯彻底性所带来的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弊病.宋明哲学除了综合佛、道,还综合汉代、魏晋以及先秦诸子思想.多种思想来源和新的"综合",使宋明哲学、理学体系往往呈现内在矛盾,天道观与心性论的矛盾更为突出.理学与心学亦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天道观转到以心性论为主轴,经历了很长的过程,至朱熹晚年基本完成,到王阳明才彻底完成.如何如实地揭示宋明哲学的内在复杂性及特质,是中国哲学史研究所应努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