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舒婷的诗歌以其对“爱的世界”的理想与渴求,对“人的尊严”的倾诉与提升,以及其形式的现代化而拥有众多读者。本文主要阐释了舒婷诗歌中充满的人性、人道主义和爱,以及对女性独立人格和命运的关注,旨在发觉其诗歌中洋溢着的浓郁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政治制度的变革常常导致文学性质的改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家的创作理念达到了空前的一致,所有的作品,倡导的几乎是同一主题。是什么原因促使建国前后文学作品的主题发生了“质”的改变呢?本文将从文艺政策的指导、作家群体的变化、文联的成立以及出版制度的变化三个方面阐释和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解读鲁迅前期文本入手,剖析了鲁迅作品中的目光意象,进而追溯其成因,认为鲁迅青少年时代两次受辱的经历是此现象之肇始者。  相似文献   
4.
5.
"五四"白话文运动是中国语言发展的一个关节点,它具有语言的历史性和当下性。晚清以白话报为主要阵营的白话文写作作为语文改革运动,在推动言文合一、扩大白话的使用范围方面,为"五四"新文学提供了语言基础。在白话文作为一种新的语言规则崛起的背后,蕴含了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人对中国语言现代性进程所作的一系列理论建构和规范表述。白话文作为文学书写工具和文学表述方式,经过"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捶打和磨砺,最终代替古文,最终取得了公认的官方地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