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语言和纯文化层面上的异化和归化在翻译实践中总是而且也应该是“互补共生”的关系;译者在同一译本中可能偏重一种翻译策略,但绝非“从一而终”,而是交替运用归化和异化翻译。对鲁迅名篇《呐喊》的杨译本处理源语文化专有项所用翻译策略的个案所作的分析,可以支持以上论点。  相似文献   
2.
围绕“翻译技能意识”的培养这一核心教学目标,总结评估在教学目标的确立、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材料的选用与开发、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开展的笔译课程教学改革及其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影响力因译介与传播模式而异,即使在同一模式运作下不同译介项目的传播影响力也可能大相径庭,目前学界对后者尚缺乏关注。本文运用布迪厄的资本理论,对葛浩文翻译的《红高粱家族》《酒国》进行案例分析,指出这两本译作的传播影响力悬殊,主要由于出版社的综合资本、电影的推动力和作品的适销性这三个传播要素有异,而其背后是不同形式资本的运作及其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4.
查尔斯顿提出的译者姿态理论认为,译作的某些文本细节体现了译者试图在本国文化场域中寻求荣耀的姿态,这为我们考察译者决策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工具。本文考察文学翻译中译者姿态的表征。首先辨析布迪厄定义的"惯习""身体姿态"概念,接着述评查尔斯顿的理论,并据以提出假设:有着中华文化身份且从事中华文化外译的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往往体现出一种旨在寻求中华文化荣耀的译者姿态。对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和王际真英译《阿Q正传》的个案分析可以支持该假设。  相似文献   
5.
本文尝试探讨余华作品主要英译者、英籍汉学家白亚仁的译者惯习,具体体现在翻译选材、翻译观、翻译策略三方面。白亚仁偏爱翻译反映普通中国人生活或真实描写或批判当代中国、人情味较浓、语言幽默生动、简洁朴实的作品;他主张译作应忠于原作的内容和思想,但不宜过分拘泥于原作的形式和结构;他在翻译《第七天》时采用的个性化翻译策略包括:删繁就简,将间接引语改为直接引语,针对中国文化专有词总体上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英语世界对中国当代小说的翻译场域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西方世界迫切想要了解新时期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现状,小说成为提供信息的重要媒介,大量短篇小说以选集形式在英语世界翻译出版。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以及网络文化的蓬勃兴起,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翻译行为者纷纷参与到中国文学英译队伍中,翻译和出版的策略也不断革新。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当下中国当代小说翻译场域发生了重要转变。本文从描述性社会翻译学研究范式出发,以布迪厄场域理论为分析工具,试图勾勒中国当代小说英译场域的历史演变进程,探讨这种演变背后的内外部原因,旨在打破目前学界对中国当代小说英译的静态认知,进而强调翻译研究中历史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南北朝重要地理类文化典籍《洛阳伽蓝记》涉及大量地名,中国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载体之一,因而成为翻译重点。本文参照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词"翻译策略分类法,以《城内》篇中地名为样本,采用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华裔美籍学者王伊同采取的地名翻译策略。王伊同偏重文化保留性翻译策略,尤其音译、语言翻译和注释,但偶尔也采用归化法;其翻译手法灵活圆通,注释详尽可靠,颇受好评。王译有助于西方专业读者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