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1987—2001年,高潮迭起的合拍片与进口分账大片,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电影的生产与创作。一方面,《少林寺》等合拍片的成功,激活了内地曾一度中断了几十年的武打片生产;另一方面,《亡命天涯》等进口分账大片所带来的强烈刺激,则直接催生了《秦颂》、《兰陵王》、《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相对大投资、大制作的一系列影片。可以说,合拍片与进口分账大片已对这一时期整个中国电影的生产与创作及中国电影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1978—1987年,受主流政治文化和工业经济的双向推动,中国电影一方面于继承中开始大胆突破;另一方面,受国内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历史与现实反思类影片、艺术类影片开始成为国家艺术生产中的"新宠";而受经济影响开始自觉成长起来的娱乐类影片,则愈益显示出其蓬勃的生命力,并对现实传统形成了压力和挑战。它们的交错与消长,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影最基本的生产样貌,并对中国当下的电影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4.
民间性、现代性是中国现当代各艺术门类的两个重要属性,电影亦不例外。1979年后,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日益推进,民间性与现代性,在中国当代电影创作中亦呈现出日益复杂的书写方式。文章拟分指涉期、对抗期、突显期、游离期四个不同的时期,对这两种属性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数字技术的发展,宣告了“后电影时代”的来临,其主要标志是电影的主体地位开始受到短视频等的强烈冲击。随着“新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以及量子理论等新理论的未来启示,后电影时代的纵深性正日益显现出来。正是基于此背景,文章从元宇宙景观化、叙事凝结化、技术意识化三个方面,详细论证了后电影时代的新特征,即:胶囊元宇宙和全域元宇宙的张力正在造成一种“智能洞穴”的新型景观政治,元宇宙电影的新型叙事渐渐趋向于一种凝结态,而叙事的凝结化则是全球技术意识化的一种缩影。毫无疑问,“后电影”正引导人类社会完成与现实的“再次分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