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于隽 《现代传播》2007,(6):165-166
间是哈贝马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公共空间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的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和,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做出评判"①.它既可以整合和表达民间的要求,又能够使公共权力接受来自民间的监督和约束."公共空间"在19-20世纪衰落,原因之一就是大众传媒的兴起.哈贝马斯认为:"原先由面对面相互辩论的市民所组成的公共领域在现代社会已经瓦解为由消费者组成的碎片化世界.这些消费者沉迷于传媒景观与传媒技术之中不能自拔,成为它们的奴隶."  相似文献   
2.
于隽 《现代传播》2015,37(2):165-167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传媒发展的主体趋势,传统媒体在这一背景下做出的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联盟,彼此补充,不仅创造了新的传播形态,更有效地促进了媒介内容的深化,以及传播效  相似文献   
3.
视觉文化语境中,电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成为少儿成长的"元叙事"。电视中的身体影像更以直观的"镜中之我"的方式成为儿童、青少年早期教育和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当前,受到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驱使,电视身体影像出现了某些异化的现象,将成人世界的秘密和欲望标准公之于众,直接影响到了少儿的成长,缩短了他们的童年。电视身体影像的文化意蕴和美学品格如何,业已关系到人的培养,关系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社会能否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绿色的收视空间,创造健康的身体影像,还孩子们童年一个清澈的视野,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且值得所有电视工作者一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在"超级选秀"类的娱乐浪潮渐趋消退之后,以央视的青歌赛、相声小品大赛、模特大赛、舞蹈大赛等为代表的专业比赛以清新的面孔活跃在屏幕上,激荡起一股股蔚为壮观的全民性收视热潮和品评热潮.以专业为基准的艺术大赛以其专业性、艺术性、文化性、"引领性"和"创新性"等艺术魅力取代了水土不服的真人秀节目逐渐被广大观众认同和喜爱,成为屏幕文化中的一个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5.
于隽 《现代传播》2014,(4):157-158
全媒体时代,不仅信息传递呈现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所不包的特征,而且信息传播的平台和通道也在不断翻新,与日俱增。全媒体时代在丰富着人们媒体体验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受众对于某种传播介质的依赖。以致某些新媒体的领军人物也不禁扼腕感叹:"在这个时代,做伟大的人内心也是很痛苦的,因为他随时随地会被新的伟大者所颠覆。"①在此局面下,作为以往传媒界龙头老大的电视遭遇了前  相似文献   
6.
公共领域,也作公共空间,是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民主政治理念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公共领域意指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公众对公共权威、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做出评判,可以形成某种公共意见。随着大众传媒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凭借其在空间上的延展广度和传播中的易受性,拥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文学与传媒艺术的关系提出全面的、建构性的观点:不同意德里达和米勒等人的"文学终结论",也不主张恪守文学的原有疆界.德里达和米勒"文学终结论"的依据是印刷时代让位于电信时代,本文认为印刷文化只是文学的媒体之一种,文学并不会因为印刷文化退居其次而消亡.文学可以推溯到文字产生之前的口头谣谚,也可以延展到后印刷文化的任何时代.文学是无法终结的.电子传媒可以产生更多的文学样式,可以改变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也可以使文学得到更为直观的表演.传媒时代自有传媒时代的文学形态.文学的属性在于语言美感和内在视像,同时,以文学运思为其连结纽带.传媒艺术不仅是图像呈现,而且要有内在意蕴,无论是叙事性的讲述,还是抒情性的画面,都需要用文学性的运思来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文学和传媒艺术的深度融合,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时代需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一个“全媒体”的信息传播环境正在逐渐形成.所谓“全媒体”指的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①.“全媒体”的“全”不仅包括传播工具的多样化,可以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更重要的是,全媒体环境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提供最适合的媒体形式、管道和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