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5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刊第一期曾刊登了申报史编写组收集、整理的《创办初期的申报》一文。现发表史量才接办申报初期的史料。仍为征求意见稿。  相似文献   
2.
读了本刊第6期(1956年10月15日)刊载的“法新社”一文。该文有一段写道:“法国领土被法西斯德国占领,它又变成了纳粹官方通讯社的分支机构(名为AFIP)”。AFIP是什么名称呢?作者没有把它译成中文,颇为费解。  相似文献   
3.
一、路透社在上海设立分社的由来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亚洲太平洋风云变色,引起全世界瞩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的路透社和法国的哈瓦斯社联袂到上海设立分社。他们从各自不同利益出发,每日将东亚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重大信息作为国际电讯发回各自的总社,同时这两家分社也把从总社收到的国际新闻译成中文,供给上海的中文报纸采用。1931年秋冬之际,路透社决定设立上海分社时,首要任务,就是物色能将英文译成中文的翻译人才。外国通讯社初来上海,人地生疏,要找到一位合适的人来主持中文编译部,是不太容易的。哈瓦斯社借助法租界工部局找到一位早年留学法国的学生张翼枢,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路透社则几经波折,最后在它的华人职员中找到了伍特公便把主持中文部的重任落在伍的肩上。  相似文献   
4.
从圣约翰到密苏里吴嘉棠(1913——1982年),生于上海浦东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自幼聪明过人,爱阅报纸杂志,早有从事报业的志愿,1926年从初中考入高中之后,就私下决定以圣约翰大学新闻系作为投考大学的目标。1930年暑假,吴嘉棠的梦想成真,考上了圣约翰大学新闻系。不过那时主持新闻系的,已不是创始人卜惠廉(WilliamPott)教授,也不是在约大颇负名望的柏德森(Pr. Palterson)教授,而是来沪不久的武道(M.F. Votaw)。吴嘉棠在约大受了四年的新闻教育,毫无保留地接受了英美流行的那一套新闻理论。1934年毕业后,本想留在上海…  相似文献   
5.
六、复刊后走了一段弯路 1945年8月中旬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留在上海的严宝礼闻此喜讯,特别振奋,立即投入筹备文汇报复刊的工作。首先遇到的是编辑部领导班子的人选问题。严宝礼心目中最理想的人选,当然是徐铸成;徐虽答应抗战胜利后脱离《大公报》回来主持《文汇报》笔政,但徐远在重庆,一时回来不得。至于严、费、陈、储四友,虽曾矢志办好《文汇报》,但胜利后,费彝民和陈高庸忙于接收工作,无暇顾及。因此,严可以指望的,只有我一个人了。但我怕熬夜,只管言论,不管新闻,使严不得不从以前《文汇报》的编辑中拣出一位要闻编辑朱云光来挑大梁。严宝礼决定由我任总主笔、朱云光任总编辑,是他急于复刊《文汇报》的权宜之计。我和朱云光长期留在孤岛,对整个抗日战争形势缺少认识,对国内政治特别是国共之间的关系更不了解,由我们两人主持《文汇报》,其实并不适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