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体育   107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朝熙 《钓鱼》2004,(7):20-20
在忽有忽无的阳光里,飘着若有若无的雨丝。河岸上一簇簇野蔷薇花开了,河浜里布满了野菱角,鸡莲篷还有不出名的水草,这正是钓草洞的好时节。  相似文献   
2.
华朝熙 《钓鱼》2004,(17):17-17
浙江任志新先生在本刊第3、4期上,提出悬坠钓如何吸取传统钓中的长处来改进钓组,颇受启发。本文就传统钓中如何吸取悬坠钓法的一些理念,对传统钓组怎样调灵与调钝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3.
华朝熙 《钓鱼》2004,(21):15-15
张炎冰先生的《“化氏大法”精解》在本刊今年第1期连载到第15期结束。对化绍新大师的”化氏大法”作了精辟的分析和介绍,余得益匪浅。每期《钓鱼》杂志一到,我首先寻找《“化氏大法”精解》来读。对《精解》大部分篇章,我自认为读懂了,并付诸施钓实践。实话实说,有的部分不甚了了,也许是我才疏学浅。我这个人读书看报有个习惯,对读不明白的,是咬定这根筋不放松。笨有笨办法,就是—读再读,再再读。就说第13期上刊载的《精解(十三)》的开头部分,我读了七八遍,还是一片茫然。于是斗胆提笔,向张炎冰先生讨教了。  相似文献   
4.
华朝熙 《钓鱼》2004,(10):32-32
鱼的活动受水温、水体的含氧量和水中食物三大因素所影响。其中当以水温和水体含氧量更为重要。淡水鱼是这样,海洋中的成水鱼也是这样,于是才有千里回游的现象。水温对于钓鱼人自然得到特别的关注,但是,不少钓友每天听天气预报,关心的是气温(当然天气预报中一般没有水温预报),错误地以为气温就等于水温,或者说,气温与水温是一致的,其实不然。恐怕没有一个钓鱼人没发现过,有时钓上来的鱼温温的,那说明水的温度大大高于气温,这大多出现在初冬的时候:又有时钓上来的鱼凉凉的,那说明水的温度大大低于气温,这大多出现在盛夏的某些时候。  相似文献   
5.
此风可休矣     
最近一期中央台三套“挑战主持人”节目中,作为评委的中国青年报副总编陈小川发表了这样一番高见,他说:做一个主持人的最基本一点,要说中国话。可是,当前一些主持不会说中国话,台湾语法,港澳腔弥满电视,已成一种时尚。陈小川当即举了一个例子:说“我要做人”,却偏偏要加个“是”字,说成“我是要做人”,这个“是”字是多加的。我以为陈小川的意见极是。不知从何时起,不少原本普通话说得极标准的主持人,忽儿拿腔拿调起来,操起不伦不类的港台腔。一张口就一连串的“那末那末”(还一定念成“哪nǎ末”),有意地把个别字读走声…  相似文献   
6.
华朝熙 《钓鱼》2006,(13):10-10
鲁迅先生有个名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说的是当不当打落水狗的问题。其实,这“费厄泼赖”原来是英语Fair play的音译,它原是个体育运动竞赛或竞技所用的术语,意思是:光明正大的比赛,不要用不正当的手段。钓鱼,既然已被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为体育竞赛项目,那该是名正言顺的  相似文献   
7.
华朝熙  朱广宇 《垂钓》2009,(2):32-33
钓鱼大师王永贵有句名言不咬钩,蘸点“药”。其实,王永贵所蘸之“药”,乃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水。初学钓鱼者听了感到这是个笑话,不以为然。其实这点水,暗藏了大师多上鱼的深意,也是王大师屡屡制胜的原因之一。钓鱼时感觉饵料发硬了,搓饵那三只手指时时在水盆里醮点儿水,使搓出来的饵保持柔软度,这是常人不会去注意的小事,可是王永贵这样做了。别看这点水,情况立马改变。我的理解是,大师在告诉我们,要时时注意钓的状态,保证饵料的适口性。  相似文献   
8.
说钓草     
华朝熙 《垂钓》2009,(4):40-41
钓鱼不钓草,等于瞎胡跑。那么,是不是钓草就必有收获呢?现实告诉我们:不见得!  相似文献   
9.
华朝熙 《垂钓》2009,(9):36-36
什么样的浮标才算是好标?我以为,得心应手的就是一支好标。我还认为:一支好标,往往可遇而不可求。  相似文献   
10.
华朝熙 《钓鱼》2009,(8):10-11
悬坠钓子线的缠绕与切线,一宣以来是个头痛的问题,结症在哪里呢?即使不能完全解决这问题,可不可以有效地尽量减少缠绕,降低切线的几率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