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论意义上的“新闻真实”不应该是新闻学探讨的问题,也不应该是新闻人和新闻媒体追求的目标。我们可以追求到和应该追求的、有意义的是“新闻客观性”。传统的“新闻真实”是把目光集中于“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的关系上,所谓“新闻真实”就是说,两者具有某种“同一性”。而现象学所强调的“新闻客观性”则是把目光集中于“新闻人”和“新闻报道”的关系上,所谓“新闻客观性”就是说两者具有“同一性”。“新闻客观性”就是“新闻人”保证自己不撒谎,但是并不保证“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的关系上具有“同一性”。本文试图以现象学的思想方法重新认识新闻真实性这个传统命题。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人文精神中,作为较为普遍的价值人格预设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人生之阶梯,更是人生之路的路标。作为阶梯,其由内到外,由个人的内心修养活动到人生世界的把握和改造活动,沿此必不可少的阶梯,浩然、伟健的价值人格和生存态度可望达成人格的自我实现。作为路标,其终极指向是朝着社会政治历史舞台的,因而浩然、伟健及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就成了其人格方式的基本要求。由此,“修身”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它是其人格的价值实现的基础条件和准备条件。孟子有著名的养气说:“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呢?“难言也。其为气,至大至刚,  相似文献   
3.
非言语交际是指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交际过程,通常被称为"无声的语言"。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交流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言语交际的含义会有很大差异,恰当的非言语交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表达和交流,从而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反之,不恰当的非言语交际形式却可能给我们的交际带来障碍,甚至产生误解,造成严重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只有把握了各种非言语交际的正确含义,把它们放到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达到我们的交际目的。从常用的三种非言语交际方式来进行阐述,即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和肢体动作。  相似文献   
4.
非言语交际是指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交际过程,通常被称为"无声的语言"。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交流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言语交际的含义会有很大差异,恰当的非言语交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表达和交流,从而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反之,不恰当的非言语交际形式却可能给我们的交际带来障碍,甚至产生误解,造成严重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只有把握了各种非言语交际的正确含义,把它们放到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达到我们的交际目的。从常用的三种非言语交际方式来进行阐述,即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和肢体动作。  相似文献   
5.
新年伊始,人民日报着力改文风,展现新气象。为及时掌握读者反响,人民日报新闻研究中心特邀全国八所高校的新闻专业学者和教师,对2013年1月上旬的报纸进行评析。8位专家从新闻内容、版面设置、新设栏目、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多个侧面,集中探讨了人民日报的文风之变。主题统一,角度各异,既有衷心的赞许,又有中肯的建议。现将评析意见集纳成篇,以期能为进一步推进改文风提供启示和参考。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系教授、主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精髓神魂究竟是什么?这是当前我国文艺学经过一系列成效显著的破袭之后进入巩固建设时期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我们采取宏观透视的方式,从古代文论家们所涉及的理论问题和他们所得出的具体结论,以及他们提出、研究这些问题的方式及角度,努力寻求某种思路上的一致性和逻辑有序性。我们的研究将证明:文学主体活动论是中华文艺学之魂。  相似文献   
7.
人创造了语言,开始是具体的、诗性的,而后发生“诗让位于哲学”,这就开始了向“逻各斯词语中心”的递归。语。日渐抽象化、梯级化,形成了语言逻辑的铁链和牢房。从康德开始的“理性”(对逻辑知性)批判,在当代西方则深化为“语言”批判。“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救”,只有以感性具体的诗性言说来拯救。由此,在“哲学向诗的回归”中,对诗性语言的研究在当代西方成为一门显学。  相似文献   
8.
《挥手之间》的场面描写,是一幅再现了历史真实的情与景交融的图画。情与景的交融,场景中渗透着浓烈的情感因素,是《挥》文场面描写中最具特征的东西。 静态的场面气氛描写,造成了我们感知和体验场面全景过程的情感定势。这是使人置身于历史真实的情感体验中的一种方法,是《挥》文造成情景交融特点的重要手段。 《挥》文中有一个用白描手法构建的场面气氛描写  相似文献   
9.
张隆溪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那本书中,认为解构主义不容易讲清楚,其原因在于它本身就不清楚,或者说它“强调的恰好是不可能有什么清清楚楚”。此说一出,在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之上就仿佛笼罩上层层魔瘴妖雾,令人望而怯步。即便后来国内偶有人谈及,也都离不开“晦奥艰深”、“文风艰涩”、“繁琐枯燥”等字眼。有人干脆直截了当地说:“解构文本对不惯此道的一般读者,几乎无异于天书。”看来,解构主义确实是书难读、理难明,西方学者也有类似的看法。美国文学批评家大卫·诺维兹就认为:“要想阐明解构主义的实质是非常困难的,要想阐明解构主义  相似文献   
10.
新闻人作为社会公正的承当者,历来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可随着大众传媒的新闻浪潮的“波澜壮阔”,这种信念受到强劲的挑战。一种取向是以大众的话语权为神话,另一种是对大众作无聊和贫乏的拼命填充。新闻人人文关怀的失落由此表现在人文理性与人文激情的双重淡薄。这实际上是生命感的麻木,是人格的卑琐怯懦、精神的萎缩软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