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邱林川(Jack Linchuan Qiu),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媒体与传播系教授兼研究主任。他已入选国际传播学会会士(ICA Fellow),同时是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hinese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CCA)前主席。邱林川教授的研究兴趣包括与劳动、阶级、全球化和可持续性相关的数字媒体与社会变迁问题,特别是亚洲与全球南方的发展状况。他发表中英文论文超过100篇,出版10余本研究专著,包括《再见i奴:数字废奴宣言》(Goodbye iSlave:A Manifesto for Digital Abolition)(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正在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工具,对语文教学的内容、模式、方法和效果等产生巨大影响。然而,也有一些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存在一些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3.
自传播学引入中国,本土传播研究领域在方法论维度上就出现了渐进但清晰的分野,从新闻学质化的、定性分析逐渐走向传播学经验的、定量分析的潮流,后者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一直为后起的学术群体趋之若骛。近年来,批判理论和文化研究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两种取向的学术实践表现出极高的理论阐释力,厚重的历史积淀,以及对人的关怀。对当下热点、焦点的传媒现象,诸如抗战剧泛滥、歌唱选秀铺天盖地、纸媒衰落等,都可以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展开学术考察。  相似文献   
4.
在劳动研究的学术地图中,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和地位独树一帜.传统劳动研究忽视了人类协作和沟通的劳动意义及其价值,而传播政治经济学富有开拓性地将传播与劳动联系起来考察,较为集中地、系统性地分析了信息与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劳动具有怎样的独特意义,从而开辟出了数字劳动这一全新的学术领域.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回答了"为...  相似文献   
5.
采访花絮     
徐偲骕 《中文自修》2006,(10):39-39
讲座预定两点开始,我们在一点半到达了上海展览中心西二馆报告厅。此日寸场内的人并不多,但杨院士本人却已经到了。这让我们非常吃惊。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面:一方面是人头攒动,翘首以待,望穿秋水;另一方面则是前护后拥,姗姗来迟——这才显示出身份嘛!而杨院士不仅提早来到现场,还在会前欣然接受媒体的采访以及满足各种合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朴趾源于1780年来到中国,游历了承德,并用汉文创作了著名的纪行文学作品《热河日记》。在《热河日记》中,朴趾源对承德和避暑山庄的记述和描绘,使人们较早地从书本中认识和了解承德,这为进一步促进承韩旅游观光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韩国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旅游客源国,也是承德市的重要国际旅游客源地,来承德旅游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为了进一步扩大韩国市场,提升承德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做强承德旅游品牌,还需要借助朴趾源和《热河日记》的广泛影响,做好拓展承韩旅游观光市场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7.
教学亲和力是一种协调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与传统师道尊严背道而驰的,是新课改理念下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通过苏北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现状分析,从观念、应用、方式、管理方面提出了在落后地区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区位商这一经济学研究中常用的分析范式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通过详细分析区位商的含义、公式和应用中的各种问题,对传统的分析范式进行修正和扩展,最终建立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概念体系和运算体系。  相似文献   
10.
自涂子沛《大数据》一书出版以来,"大数据"一词风靡各行各业,乐观情绪成为主流态度。不仅主流媒体对"大数据"大加赞扬,预言"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新闻传播学界亦不乏学者对"大数据"溢于言表的拥抱态度,认为其不仅给新闻传播实务界,同时也给传播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福音。笔者认为,对此有必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任何一种技术并不是完全中立和去价值观的。对于传播研究领域来说,与商业营销逻辑过于亲密的"大数据"概念与方法,如果只能徒然增加功能主义经验研究的工具性效益,与反思传播权力不平等、关注个体传播权益,以及重建中国媒体公共性无任何裨益的话,只能成为学科发展的又一桎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