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明代诸多<西厢记>评论者当中,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能独出机杼,从<西厢记>创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韵律问题及其艺术得失入手,创造性地提出"乐府之难""特其剩技耳"以及"若<西厢>""终是肉胜于骨"的理论观点.深入剖析沈德符"<西厢>评"的相关观点,对于今人全面认识与客观评价<西厢记>一剧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作为明代戏曲评论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王世贞的《曲藻》在明代曲论由教化论向舞台论、由零碎阐述向综合研究的转型过程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但是历来戏曲批评家对《曲藻》给予的关注甚少。本文试图通过对《曲藻》的客观分析,给予王世贞在曲论史上一个较为公允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3.
从“移风易俗”看西安易俗社的品牌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磊  敬晓庆 《当代传播》2012,(2):98-101
西安易俗社自创办至今已历经整整一个世纪,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留存最久的戏剧团体,今天的易俗社在继承传统和文化服务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引用品牌传播理论,总结并肯定了"移风易俗"在易俗社品牌塑造和传播中的核心地位,分析了该品牌的价值所在,并从产品建设、目标市场、品牌联合和环境机遇方面为百年西安易俗社提出品牌传播建议。  相似文献   
4.
自2017年3月底开播以来,《人民的名义》迅速掀起了一股观剧热潮,收视率一时成为双网第一。该剧的热播固然得益于其在内容生产方面的诸多"突破性"尝试,但是在传播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台网同播、主动设置话题、传受互动等全新传播策略,也为剧目走红助力良多。通过对《人民的名义》走红的传播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中国影视业发展探寻一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敬晓庆  刘磊 《新闻界》2012,(24):22-26
尽管与京沪等地区相较,西北戏曲改良运动的理论准备与创演实践均略显滞后,但以西安易俗社为代表的相关改良活动持续时间及其实际效用却明显优于其他区域。究其原因,西安易俗社所秉持的把关人立场预存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具体而言,这一传者立场包括创立者、剧作者、排练者、表演者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