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科学研究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利用中国2000—2015年30个省市的数据,研究自然资源丰裕度、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1)各指标变量都通过了莫兰检验,存在空间关联性,模型的最佳形式为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杜宾模型;(2)丰裕的自然资源不利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而人力资本积累有助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3)自然资源丰裕度不仅降低了本地区的创新能力水平,和其他省市的创新能力水平也显著负相关。平均受教育年限有利于本地区创新能力的提高,但抑制其他省市创新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国2000-2015年30个省市的数据,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研究了自然资源丰裕度、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1)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和区域创新能力各指标变量都通过了莫兰检验,存在空间关联性,模型的最佳形式为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杜宾模型;(2)丰裕的自然资源不利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即存在创新资源诅咒,而人力资本积累有助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控制变量人均GDP增加和人均财政科技支持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但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3)临接矩阵、反距离矩阵和社会经济权重矩阵下SDM各变量空间效应都表明,自然资源丰裕度不仅降低了本地区的创新能力水平,和其他省市的创新能力水平也显著负相关。平均受教育年限有利于本地区创新能力的提高,但抑制其他省市创新能力水平。控制变量方面,FDI对本地区创新能力提高影响不显著,但促进临近地区创新能力的提高。人均GDP增加提高了本地区的创新能力,但抑制其他省市的创新,人均财政科技支出增加有利于本地区和临近省市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财政支农、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中国30个省市2000—2016年面板数据分析财政支农、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变量之间存在较高的空间依赖性,应采用时间和空间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杜宾模型;(2)农业技术创新和财政支农正向作用于本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但对周边地区农业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其中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整体效应较小;(3)控制变量化肥施用量、机械总动力、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等都不同程度的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增长,但对周边地区影响不同;(4)分区域的结果显示,财政支农和农业技术创新对优化发展区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影响效应最大,适度发展区次之,保护发展区更多依赖于化肥等传统生产要素投入,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5.
朱万里 《天津教育》2022,(10):107-109
<正>近年来,党和国家一直呼吁开展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中,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不应该局限于思政课堂中,也应该渗透每一个学科的教学工作。高中地理的教学工作结合红色文化,引入课堂教学,构造一个红色文化与地理课堂的融合氛围,这是目前教师应该重点思考的教学改革重点。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结合当地的红色资源,给学生讲解多元化的陕北红色故事,引导学生在和平年代也能将先辈们奋斗的精神传承下去,发扬优秀红色传统文化。本文主要以陕北地区红色资源作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人们传播与交流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思想的引导,能力的培养,都要靠语言这种工具来实现.因此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地理学科本身几乎是包罗万象,涉及整个宇宙,包括自然和经济领域各方面知识,大部分是学生没有也不可能亲身经历的.地理学科的这一特点,就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教师的语言要通俗易懂、简练准确,要有启发性、生动有趣、富有艺术性.  相似文献   
7.
朱万里  朱国琴 《大观周刊》2012,(37):172-172,294
本文旨在指出,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同作物生长所必需的16种营养元素一样,对作物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至关重要。一旦缺乏,就会成为制约作物产量的限制因子。既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不但符合木桶理论的最小养分律,而且较许多营养元素似乎更加重要.因此.它应该作为第十七块木板列入木桶理论,以便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能源桩的温度场分布及其在循环温度作用下的力学特性,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首先,开展室内模型试验,对黏土地基中的能源桩设置不同温度荷载及循环次数,测试其桩顶位移、桩端土压力、桩侧摩阻力及桩周土温度场分布,分析温度荷载下桩的力学特性及变化规律;其次,以模型试验为原型,利用COMSOL软件建立能源桩-土力学模型,开展不同温度荷载和循环次数下的能源桩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桩-土温度场中部的温度传递相较于两端更迅速;升温阶段,温度越高桩顶位移越大;降温阶段,温差越大引起的桩顶位移改变量越大;每次温度循环均会导致桩顶产生附加沉降;桩端土压力和桩侧摩阻力随温度的升高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温度变化导致桩身多处出现负摩阻力,且负摩阻力随温度的升高和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在设计时要适当考虑。  相似文献   
9.
针对单螺旋型、并联双螺旋型2种埋管形式能量桩在温度-荷载联合作用下开展现场原位试验,分析2种埋管形式能量桩的换热效率、桩体应变、桩体轴力、侧摩阻力等热力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并联双螺旋型能量桩升温时温度分布较单螺旋型能量桩更均匀,2根桩的换热功率分别稳定在9.44 kW和9.70 kW,桩体平均每延米瞬态热交换值分别为726.2 W/m和746.2 W/m;桩体最大和最小应变分别位于桩体中上部和桩端位置;升温过程中,桩侧摩阻力分布呈上负下正,中性点均位于桩体中上部;2根桩由升温产生的附加压应力分别达到7.29 kPa和6.33 kPa,由降温产生的附加拉应力分别达到-4.06 kPa和-4.75 kPa,单螺旋型能量桩由温度引起的下拉荷载比并联双螺旋型能量桩增加了885 kN,在实际工程中应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