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04年   4篇
  200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以新思维开发学制改革后的高职教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材的编写是由管理部门、学校、编写者、出版机构等共同参与完成的一个系统工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版人承担着设计者、组织者和运作者的角色,是整个过程的枢纽环节。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使用“本土”教材,即使用本校教师编写出版的教材。这些教材中有少部分确实是学校专业发展必须自编且有较高的质量,但大部分教材是急功近利的产物,是平庸之作,甚至是劣质产品。这既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害于出版行业的健康运行。一、愈演愈烈的高校教材“本土化”现象为了发挥高校的专业特色,促进高校教材的更新,提高教材的编写质量,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1988年,原国家教委曾下发了“高等学校教材工作规程”,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对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专业自编教材。该规程出台后,一些学术水平比较…  相似文献   
3.
鲍罗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苏俄政府派到中国指导中国革命的至为关键的人物。他不仅是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代表,而且以苏俄老革命家的身份受孙中山之聘担任广州革命政府特别顾问。关于鲍罗廷抵达广州的时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写的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孙中山年谱》记为1923年8月;苏俄驻华军事顾问亚·伊·切列潘诺夫著《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一书则认为是1923年10月初。笔者认为,后者比较符合史实。苏俄政府之所以派鲍罗廷出使中国帮助孙中山政府,其直接起因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  相似文献   
4.
书稿引文的作者责任与编辑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编辑职业的三种境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世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从宋朝三位大词人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词句阐发开去,道出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是说成事治学须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目标专一,苦心孤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意谓确立目标后须持之以恒,矢志不渝,兀兀穷年,不辞艰辛。“‘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乃指不懈地付出终有所得,历经风雨而见彩虹。只是由于王老先生的“三境界”说把人生目标定位于“成大事业大学问”上,因而“第一境”就已“独上高楼”,于常人而言,起点和境界过高了,难免让人油然而生“高处不胜寒”的欷歔慨叹。  相似文献   
6.
编辑学研究的"沉"与"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学研究似乎越来越陷入一种尴尬,这就是一方面,广大的编辑实际工作者淹没于琐细繁复的实践层面,对编辑学的学习、研究找不到感觉,提不起兴趣;而另一方面,在编辑学领域冲锋陷阵、摇旗呐喊的又大多是象牙塔里从校门到校门、从书本到书本的白领科班,或者(曾经)是在新闻出版管理岗位的领导者们.前者只因沉得太深,拉不开距离,以至于产生了审美疲劳,身在此山中而不知编辑学之真面目,难以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后者则因缺乏必要的实践积累和感性体验,大多浮游于理论层面,纵论学术,临高望远,看上去很美,但终究根底浅薄,脱离编辑工作实际,给人以像雾像雨又像风的虚无飘忽之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