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5篇
体育   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是一种手段,是教学的一个特殊环节。通过考试,学生可以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为进一步学习提供借鉴或调节的依据。它是检查学生学习品质,提高鉴别能力,培养和提高综合学习能力的关键。从目前看,还没有别的更科学的办法来取代考试,只是强调要正确对待它、  相似文献   
2.
批评,是教师对教学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错误言行的明确否定,它是教师教育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体育课中,教师所用的批评应具有两种作用,一是为确保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应迅速制止课堂上出现的干扰和破坏行为。二是教育学生,明辩事非,改正错误。批评,有硬性和软性两种。硬性批评是教师通过果断的批评、严厉的斥责等比较强硬的手段,制止学生的错误言行。它多在排除较大  相似文献   
3.
9月28日,中共会同县县委书记、县长汪华亲自将《跨世纪的中国》等丛书及有关资料送到县档案局存档.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以来,图书馆事业又有了新的转机。随着经济建设、科学研究、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上对图书资料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需要加强和改善图书馆工作的呼声亦越来越高。党中央对此极为重视,使得图书馆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一)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全国图书馆界对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和社会作用展开了探讨,这对克服旧有的认识,重新认识社会主  相似文献   
5.
林家枥 《教书育人》2013,(16):34-35
新课改实施后,人们对传统教育的反思愈加深广,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在凸显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教师权威似乎成了"教师专制"和"限制自由"的代名词而不断弱化。笔者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权威仍具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一种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但应当以一种理性形式予以重构。  相似文献   
6.
经济是基础。它是决定上层建筑和一切意识形态的条件。社会经济的变化既是社会生产力的表现,又直接影响着阶级关系的变化。所以,社会经济结构不单是社会经济形态的构成形式,而且在阶级社会里,它直接关系到阶级斗争的进程、特点和结局。鸦片战争前,就整个中国来说,它是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下,中国逐步丧失了独立的地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用3DSMAX3.0立体动画软件模拟汽车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说明用计算机模拟图进行教学,可节省汽车教具的投资经费,制作模型和演示清晰明了,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掌握。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同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关系?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采取什么态度?对于这两个问题,在以往国内外学者的论著中有明显的分歧意见。有人说,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起着“启发与引导,参与纠正”的作用,其思想“对新文化运动有极大的影响”,新文化派的“基本思想都是沿袭国父早年的部分主张。”也有人认为,孙中山不赞成新文化运动,不支持新文化运动。看法的不同,反映了人们对史实的不同态度和对问题研究的方法,以及认识上的歧异。本文不是从理论的角度去探索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渊源及评述新文化派各种思想的是与  相似文献   
9.
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近代化教育指导思想的确立,无疑是在中国的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教育近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是1911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的辛亥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统治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建立了属于民主政治范畴的共和国,这就使一切依附于封建政体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失去了主体。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改革和近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实业的发展和民初经济的复兴又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客观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评孙中山的人才观──以兴学育才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无论什么时代,人才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于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庸才”长政,固然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危害极大,就是伟人──社会的精英分子长政,如果缺乏人才或人不能尽其才,其治国的效果也不言自知。正因为人才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荣辱,因此无论在什么时代,开明的政治家或思想家没有一个不爱才,也没有一个不重视兴学育才的。尤其是在近代中国,面对封建“衰世”埋没人才,以致“主无才相,右无才史,阔无才将,库序无才土,陇无才民,座无才工,贷无才商”[1]的状况,要求变革,促进社会发展的有识之士也没有一个不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