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如何看待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问题上,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话语立场:前者主张保持审美的自律性和超越性,维护审美的无功利性和精神自由,却导致了审美与生活的脱节,审美成为资产阶级贵族的专利;后者主张消解精英主义文化观念,让审美回归普通大众的世俗幸福,倡导审美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却加重了审美的商品化、犬儒主义和虚伪主义。面对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暴露出来的双重危机,马克思主义美学一方面以实践论强调审美的大众化而非审美的泛化,另一方面又从人类学的根基上阐释审美理想对于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学经典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能为大众和社会中的个体重构精神家园,缓解人们信仰焦虑和思想荒芜的危机,找回存在的本真意义,使人诗意地栖居;宅是一个民族的文学与文化传统的载体与结晶,蕴含了一个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兴衰与荣辱、理想与激情、追求与挫折、崇高与尊严,体现了一个民族衍变的踪迹和心路历程,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丰富而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建构民族国家文化认同功能.  相似文献   
3.
成为你自己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出色的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精美的雕像,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如此精美的雕像的?”雕塑家轻轻地笑着回答道:“其实,这座雕像原本就在那里,我只不过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故事中雕塑家的回答极其平易简朴,可又充满睿智哲思,像一盏永远光明的探照灯发出耀眼的智慧光芒,直射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  相似文献   
4.
毕业生求职中的失信行为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求职大战中,数载寒窗苦读的学子开始接受社会的挑选和评价.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社会经济领域的信用危机也开始侵蚀着他们的品格和信念.在求职过程中,部分毕业生不守信用、不重承诺的现象时有发生,毕业生求职择业过程中的诚信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成为你自己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出色的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精美的雕像,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如此精美的雕像的?”雕塑家轻轻地笑着回答道:“其实,这座雕像原本就在那里,我只不过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  相似文献   
6.
舒开 《文教资料》2009,(15):165-166
高校博物馆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是课堂教育的补充,是“校外校”、“第二课堂”和“终身教育”场所,其教育形式独特,能使人在关的感染和熏陶中,获得精神上的充实、心灵上的愉悦,是高校和地方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对促进地方旅游业的繁荣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舒开 《考试周刊》2012,(44):163-164
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民族地区千万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针对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对策,对于引导和帮助其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疾病不仅是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是文学作品中广泛出现的一个符号意象。鲁迅小说中出现的众多疾病意象,在特殊历史语境下与中国社会的病态、文化的痼疾相互契合,构成了一种整体性隐喻。本文从疾病意象隐喻文化和启蒙思想的可能性、鲁迅小说中的疾病意象表现及其文化喻指、疾病意象与启蒙主题三个方面来解读鲁迅小说中疾病这一独特意象背后深邃复杂的隐喻涵义,从而深刻地揭示鲁迅作品中蕴涵的隐秘民族文化心理和厚重的社会历史思索。  相似文献   
9.
王佑江教授的文集《文艺与审美》近日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集子收录了他30余年的教学与科研中的学术结晶与研究心得。文集中所涉猎问题,包括文艺美学研究、经典文论研究、文艺创作研究三大部分。全书中不少文章,尽管对于当下一些年轻读者尤其是大学生来说,读起来可能感到历史隔膜,时过境迁,没有阅读当下种种时髦话题和快餐文化那般轻松有趣,但是研读之后,深感得益匪浅。在我看来,全书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对这个命题的内在逻辑和学理阐释上存在显著疏漏,即未能全面认清其中隐含的四个缺陷:其一,该命题所借用的康德哲学美学意义上的自律性、超功利性的"审美"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审美的社会属性和价值功用相龃龉;其二,该命题把"意识形态"作为文学本质定义的立论前提和合法基础,忽视了意识形态概念的丰富复杂性和内涵张力;其三,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除了折射和反映外,还有疏离甚至对抗的关系,该命题不能完整揭示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其四,由于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该命题应是个历史范畴,不是一个普遍性命题,不能用来定义文学本质,忽视了文学观念的历史性和文学形式与社会历史、体制话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