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范藻 《大观周刊》2011,(24):1-2
“有文凭而无文化,有教育而无教养”,不仅仅是指当今社会知识阶层的突出现状,也指陈出了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严重缺失。为此,建构新世纪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坐标结构即是:优良纯正的公民品质是它的横向轴,厚重深刻的人文意识是它的纵向轴,诗意浪漫的审美情怀就是其坐标的原点。  相似文献   
2.
地震文学为何特别关注灾难场景,从传媒学的角度看是为了借助真实性、亲历性和传奇性的新闻手法追求视角效果,凸现灾难情形;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它曲折而隐晦传地达出人类远古的苦难记忆,间接而依稀地表现了文明前进的痛苦历程,深刻而残忍地揭示出美好人性的阴暗底层;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在战胜灾难上它显示关好人性的光辉,体现万众一心的气势,表现自强不息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针对电视文化的肆意侵袭,纯文学的日益式微,概述汶川和玉树地震报告文学的创作和出版。从文体本身看,它具有新闻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从文学效果看,它实现了叙事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从美学意义看,它做到了感受性与哲理性的统一。从而指出在灾难时刻和电视时代,它不仅是抗震救灾的形象记载,而且是痛定思痛的深切陈述,更是中华民族众志成城抗击灾难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4.
姜明的诗歌集《万物生长:汶川地震人物志》,不但具有抗灾救灾文学的社会学意义,而且较好地实现了文化人类学的三个“还原”:还原灾难,呈现生命的个体之痛;还原诗人,再现记者的群体之难;还原诗歌,实现文学的本体之维.这“道是无情却有情”的美学还原,完成了灾难文学的一次“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5.
贺享雍是四川省达州市新世纪“巴山作家群”的领军人物,二十余年来,他以其近五百万字的乡土文学创作而享誉中国当代文坛,他的这种返本归真的“农民书写”,切实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学创作所应具有的“三本”理念:创作立意的农业本体观念,书写身份的农民本位意识,文学风格的农村本色叙述,给我们如何构建新世纪中国地域一乡土文学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社会网络信息服务质量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雨森  皋琴  康若谷  范藻 《情报杂志》2008,27(1):142-144,148
从用户感知角度提出了影响社会网络信息服务质量的四个关键因素:可用性、信息检索、内容质量和社会特性.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用户对四个关键因素都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并且对可用性和内容质量更加重视,然而方差分析显示频繁使用社会网络的用户对内容质量关注较少.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吹响了文化建设的号角,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作为四川文理学院,要抓住契机,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该抓住机遇,抢占精神文化高地;服务地方,走出学术文化洼地;形成特色,建设高校文化园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