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7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
清代著名诗人黄仲则,一生好游,既有性情因素、现实因素,也有创作需要。此外,师朋影响、地理因素也不可忽视。当然,促使他寄情山水的关键因素,还是他内在情感的需要。黄仲则意图借山水以自我排解,最终还是留下遗憾,英年早逝的他成为文人在盛世中被压抑被遗弃的悲剧样本。  相似文献   
2.
清代诗人黄仲则,一生只活了35岁,令人扼腕叹息.他生平屡遭不幸,年幼时亲人相继辞世,成年后科举考试又接连败北,贫病交加,诗作时有凄凉之音,最后命丧异乡.其诗倍受人称道,其命运却如此惨淡,个中原因,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先秦段在整个课程教学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某种程度上学生甚至呈现一种拒绝注视的状态,究其因,应考虑教师、学生、环境等诸方面的综合因素,而欲改善此种现状,应从课堂教学、作业设置等方面入手,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先秦文学作品阅读.  相似文献   
4.
清代诗人黄仲则,其思乡念亲诗歌,是其愁绪的集中体现。此种愁绪,闻声而起,登高而发,个中原因,发人深思。实际上,思乡念亲,是其为了摆脱焦虑、寻求精神支撑的反映。而其于进退失据中,以短暂的生命为那个时代的先行者写下了绝望的挽歌。  相似文献   
5.
赵怀玉为“毗陵七子”之一,清代常州郡城高门望族子弟,其学识、才华渊源所自,地域文化熏陶是重要一环.梳理有关文献,可见赵怀玉与青果巷“半园”唐氏的精神联接、与“半园之半”钱维乔的密切交游,既对其自身成长大有助力,对地域文化传承也大有贡献.一城之中,两个文化中心互动互补,催生明清时期常州的辉煌.  相似文献   
6.
《木兰诗》作为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一直备受关注,对它的解读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笔者也不揣浅陋,从伦理角度对其进行解读。笔者认为,木兰在克服了诸多冲突之后,呈现为一个具有完美伦理色彩的女英雄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对《故乡》的阅读,历来偏重于其社会意义上的价值,大多注意闰土的命运及其意义。由于鲁迅的博大精深,许多人对于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往往会笼上一层神圣的光环,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仰视盲点”。但笔者认为,文学的本性决定了对作品的理解与阐释是多角度的、多元的甚至是无尽的,因而随着阅读的对象、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故乡》也完全可以挖掘出新的阅读魅力。  相似文献   
8.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块不可多得的美玉,千年以来,传颂不衰。笔者以为这种永久的魅力固然是因其塑造了一个令人喜欢的女英雄形象,以及这种塑造所表现的那种对  相似文献   
9.
《梧门诗话》为清人法式善所著,是研究乾嘉诗坛诗人思想及其诗歌作品的重要文献。“毗陵七子”作为一个地域性的丈人群体,其名俱列于《梧门诗话》,然而,“七子”之称并未在本诗话中出现,可能与对文字狱的避忌有关。“七子”在本诗话中分散出现,频率大致与各人知名度吻合。法式善在选录七人诗歌时,角度有异,但总体评价均甚精准,并影响后世研究。七子均在诗话中出现,既与法式善的交游广泛有关,也与七予之间频繁唱和有关,是这个文学群体创作实力的展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