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平凹的作品《高老庄》化意蕴非常深厚,章从三种视角对它进行审视,《高老庄》;以实寓虚的化寓言;子路还乡;无奈的精神突围;高老庄冲突;乡土化的困境与出路。贾平凹在小说中期望通过写基导社会的卑微人物和琐碎小事,来影射传统化的种种弊害,以及在这种传统化浸淫之下所形成的化人格的弱点缺陷,进而思考探寻现代化变异与化人格裂变整合的可能前景,章对此进行了较详尽的剖析。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和理论认识,提出有必要建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理念,如知识论与价值论统一、多元性与主导性统一、转“知”为“智”、转“知”为“能”等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更加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从而探索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求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背景下,关于当代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关注和讨论的前沿性问题之一。本文对这一讨论的缘起、理论界关于西方现代性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我国文学理论现代性的内涵、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等问题的探讨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当今文学理论批评应当坚守的现代性立场阐发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变革发展,如今已由转型探索走向形态重构。本文针对文学批评界的“失语”现象,以及对相对主义批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评析,论述了形态重构的必要性;同时认为,“多元建构论”与“一元建构论”都各有其弊,或未必可能,比较现实可行的建构之路是“主导多元”,当今的主要任务即在“主导形态”的建构。这一主导形态应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5.
从文学理论教学看当代文论建设与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理论的学科建设,包括学理论研究和学理论教学两个方面,前是前沿性、开拓性的工作,后是基础性、累积性的工作,两同样重要。当代学理论的建设与创新,一方面需要在学理论研究方面不断开拓探索,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学理论教学及教材的建设与创新。从后一方面看,有必要提出和思考几个问题:一是当今学理论教学何为?二是学理论教学与教材“如何为”?三是如何看待学理论研究的开拓创新与学理论教学及教材建设的关系?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利于促进当代论的建设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文学批评形态研究,是运用形态学的观念与方法,对文学批评的系统结构及历史形态进行描述与分析。它的难点在于确立研究的理论基点及系统坐标。从韦勒克、艾布拉姆斯等关于文学批评坐标和系统结构的分析中,可以概括出四个基本的批评学理论范畴,即本体论、文本论、文体论、价值论,它们互相联系并以作品存在为轴心,构成文学批评形态学的元系统坐标。在进行具体的文学批评形态研究时,需要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转换,以“四论”中的某一个为基点和轴心,从而构建适用于研究对象的文学批评形态学研究坐标  相似文献   
7.
辩证理解意识形态与文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马、恩的文艺思想和文艺的实际情况看,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可以区分为两个层次来理解:从社会结构分析的层次着眼,文艺理应属于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从文艺本身的具体特性和意义价值着眼,它又实际上是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辩证统一。无论是从文艺的整体情况还是一部具体作品来说,其表现内容及意义价值都往往包含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和艺术审美三个层面。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演进,文艺作品的特性和意义价值也会发生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8.
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新现实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的区别。这表现在新现实主义民间的真实观不同于传统的真实观;新现实主义的类型消解了传统的典型;新现实主义的民间倾向替代了传统的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文学批评的转型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文学批评转型的实质,是把经世纪初现代转型发展,但偏离现代化方向而陷入僵化的文学批评,扳回到正常轨道,继续其现代化发展进程。这一转型*探索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与世纪初的转型发展恰成逆向性行进路向。它带来*了批评的活跃和多元化探索的局面,促进了对中外文学批评传统的全面研究与吸纳;*但也存在多元混杂价值迷乱以及批评形态不成熟等问题。目前,批评转型已推进到*走向积极建构的临界突破阶段。  相似文献   
10.
近几十年来,我国对马思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研究评价经历了一个先扬后抑的过程,前一段把它视为文学的普遍规律和绝对真理,当作指导,检验当代文学创作、评论的金科玉律和唯一尺度;近年来,随着文学本身的创新发展,人们都感到它也需要发展,因此当回过头来重新认识评价它的时侯,却又往往把它视作造成多年来文学创作模式化和停滞僵化的根源,从而贬抑以至否定它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两种倾向可以说都缺乏实事求是的历史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