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伯苓的德育思想体系和实践在我国近现代德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德育思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含了爱国教育、人格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多方面,其德育实践方法更是独树一帜,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深入分析张伯苓的德育思想,对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洪业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史学家,他幼承庭训、酷嗜文史,国学功底扎实,对中国传统文化了如指掌;青年时期游学海外,潜心经世致用之学.他中西兼修的知识结构,使得他能以理性精神重审传统文化的合理性,以科学方法界定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他致力于教育的改革,脚踏实地践行本土与国际融合的教育思想.他在燕京大学推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在教育史上留下了一串串清晰的脚印,是燕京大学校史上不可或缺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干家.洪业的名字已和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燕京学报》、引得编纂处、燕京图书馆等联系在一起.文章从他在燕京大学期间的教育理念、管理实践以及人才培养理念三个方面加以观照,讨论洪业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文化与教育是相互影响的,文化影响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文化是课程的核心,另一方面,课程是文化的载体,课程保存了文化,同时又创造了文化。文化变迁要求人们重新建构课程内容,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提出,中小学课程内容改革应把握以下四个原则:学科横向组织和纵向组织的统一、基础知识与创造思维知识相结合、陈述知识与问题知识相统一、学科逻辑顺序与学生  相似文献   
4.
5.
京师大学堂创立于1898年,随之颁布的《京师大学堂章程》借鉴了多国教育制度,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大学章程。1902年政府重修兴学之策,重订大学堂章程,重设大学堂课程,从此中国高等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课程体系是一所大学培养学生的载体,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关系到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发展。课程体系的作用需通过课程实施来实现。燕京大学的课程体系采用学分课程体系,其学分分配兼顾各学科领域,文理兼修。在课程的实施上,注重课程的科学管理,将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配置名师授课,并注重课程学习中师生的充分交流,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人才培养,为今天大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文化、政治、经济出现了剧烈的发展变化,人们开始用国际化的视角观察各类问题。今天的学者也逐渐开始用国际化的视角研究民国的政治、外交、经济、法律、教育等问题。民国高等教育研究在国际化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我们可以用"国际化"的视角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学科日趋分化、知识不断增长的今天,通识教育追求整体的知识观,试图打破学科壁垒,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克服知识碎片化的现象。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文明史追求知识、方法与修养,在提供联系知识观的同时也提供了整体的知识观,突破了人们对知识分割的狭隘理解。本文试图以文明史这门具体的课程为分析对象,将通识教育理念与具体课程实践相结合,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走向实践的课程观,为建立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9.
叶理绥是哈佛燕京学社的第一任社长,他具有学术远见,学术胸襟开阔,并以制度化管理学社事务,逐渐建立和不断健全学社管理制度;在制度的执行上,严格有准则又能做到积极沟通,通过大量的书信与各合作方进行沟通并及时回答和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社得以有效地运转。  相似文献   
10.
网络技术背景下的"两课"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具有信息资源全球化、环境虚拟化两大特征。由此对“两课”课程改革提出了整体化的课程建设、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协作化的教师发展三种要求。“两课”教学需要针对新的情况做出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