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6篇
  2010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对广播文化含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子明 《青年记者》2002,(12):38-38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之一,如今面临着各种冲击。为了求得生存,广播人大兴“改革”之风,节目更换频繁,令人目不暇接。但引起笔者思考的是:如此态势下,广播节目应不应该忽略或者放弃对文化含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当前广播听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情趣的提高。审美的主观性决定了审美的时代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现在,听众的审美情趣极大地提高,高保真的音响质量,密集化的信息传播,双向型的交流方式,交谈式的播音风格,都是听众对广播电台选听的条件,他们的审美需求向着立体化多方位发展,听众对广播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苛刻,决不满足于只要有声音就行。  相似文献   
3.
为适应新形势,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广播做出了一些调整和转变。但是,笔者认为,不论如何改变,广播的文化自觉要求坚决不能缺少。本文就广播内容的文化缺失现象、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只有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广播主体人文素养,建构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使广播的文化自觉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4.
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必须用事实说话,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这是新闻规律的最基本要求,是我们在新闻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客观报道,不允许任何的主观臆测或者假设推断,靠事实说话,不允许随意赋予新闻本身并不具有的意义而成为某种观点的诠释与注脚。但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报道中,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一个新闻事件的主体都是人,都是以人为中心的,人又是社会的人,缠绕在不同的关系当中。  相似文献   
5.
面对新媒体,广播媒介如何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60~80年代,广播一呼百应,是真正的强势媒体.那时,被老百姓叫做"话匣子"的收音机,是普通百姓家的生活必需品.而今天,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的听众人群已大幅缩小.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在2008年的统计显示,在全国30个主要城市中,只有19.9%的人听广播,创历史新低;而10年前,收听率还是35.5%.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60~80年代,广播一呼百应,是真正的强势媒体。那时,被老百姓叫做"话匣子"的收音机,是普通百姓家的生活必需品。而今天,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的听众人群已大幅缩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