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一) 一般西方记者认为,选择发生在与读者接近的地区、与读者利益攸关的事实来报道,容易受到读者欢迎。但据我们对西方报道的观察,也有截然相反的情况。某些有特点的事实,发生的地区与读者相隔甚远、环境迥异,如报道出来,也很受读者欢迎。美联社记者这篇特写,描述的是两名年届八十的中国清朝的太监。两者是遥远的东方古老封建帝国的残存人  相似文献   
2.
每当夏秋两季,来自太平洋西部及南海的强台风,挟带着暴雨,吹袭港九地区及大陆沿海一带。香港《南华早报》刊出的专稿《“爱伦”台风肆意逞威》报道了其中一次台风来袭港九地区的情景。这条新闻的突出之处是没有直接描写风狂雨骤,然而读者从字里行间处处感到风力凌厉,风势逼人。记者的笔主要是描写台风横扫港岛后留下的踪迹,写与台风有关联的人和事以及场景,以衬出台风的暴虐。这位挟九、十级风力之威的“爱伦小姐”,粗暴地把居民从家中驱出;迫使行人躲在人行道边,无法动弹;空中飘荡着随时可能飞坠的字号招牌、破碎的脚手架;商业停顿,大树连根拔起,交通阻塞,渔船搁浅,有人失踪……这种侧面烘托的写法,将看  相似文献   
3.
我们写报道时,很怕平铺直叙、谈而无味。在现实中有不少新闻事件本身有曲折情节和引人的故事,记者适当安排就能引起广泛兴趣。可是相当多的新闻事件,固然有丰富的内涵,却无曲折动人情节,难免让读者感到索然,不愿读下去。因此写好这类报道确是难题,这要靠记者多方面发掘意义,要立体地写,充分揭示这类新闻事件的内涵与外部联系。  相似文献   
4.
西方记者把客观公正的口号喊得很响亮,他们自己也明白,纯客观是骗人的神话,他们在不少新闻著作中承认编辑、记者在选择报道题材、角度、安排版画、写标题等等是体现了办报人的意图的,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为了争取读者的信任,让读者确信他们是毫无主观考虑,是“公正而又真实地”反映现实,就尽力要掩盖他们的真正意图,因此在写作技巧上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说,在口气上决不能有记者的‘我’字表现出来,明明是记者的观点,却要通过别人的口说出来,因此,“此间消息灵通人士”、“中国问题观察家”等代名词应运而生。在用句方面,也避免带有记者的主观因素。忌用主观的形容词,如果说××人穿著时髦,不如说他身著××著名服装公司出品的八十年代的流行服装。说此人是有勇无谋,不如选择事例来说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