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民国时期的戏曲史研究尚未广泛运用概念思维,戏曲史相关概念在“十七年”时期基本成型:“戏曲”概念被固定,经过辞书、词典的书写,作为与其他艺术门类或文学样式相区别的一种形式,它的较详细的“身份信息”被公布。不同历史时期盛行的各戏曲“品种”的纷繁称谓在此期统一,并作为概念被正式提出。“声腔”“剧种”等新概念被提出并稳定。上述概念建设工作可分成旧概念的商榷、旧称谓的定义、新概念的提出三类。概念确立所具有的学科史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标志着学科研究思维方式的逐步完善;体现了戏曲史学术共同体的渐次成型;开启了现当代戏曲史阐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上半叶戏曲史编纂评价标准分为戏曲历史事实还原标准和演进途径设计标准两类。其中历史还原标准又分为史料选用标准和史料解读标准。"具""确"和客观分别是史料选用与解读的标准,而"适当"是演进设计的标准。20世纪上半叶戏曲史纂在史料运用上存在比较突出的四大问题:放弃价值较高的直接史料的蒐罗,使用间接史料代替;戏曲文物使用率极其低下;戏曲文本类史料未能获得全面考察;除剧本、文人笔记和清宫档案外,其余种类的文字类史料未能普遍开发。而演进设计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其一,用以指导设计的戏曲观偏颇,戏曲史被简化。其二,具体史述时围绕历史主体展开的流变梳理不全面。当然,不同模式史著从一个专门视角回望也呈现了各种戏曲史"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