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蔡孝乾的《中国新文学概观》(1925)应该是第一部“中国新文学史”,其次是叶荣钟的《中国新文学概观》(1930),但叶荣钟的《中国新文学概观》是最早成书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本文首次披露这两部被历史尘埃淹没的文学史,并予以多元视野下的比较研究,认为它们提供了考察日据时期台湾人接受“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独特视角,同时可为中国文学史的“他者书写”树立范型。  相似文献   
2.
乙未"台民自主"是甲午中日战争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但迄今为止有关"台民自主"首倡者的说法讹误甚多,以至以讹传讹。本文先是对几种主要的说法提出质疑,然后在对相关史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台民自主"首倡于张之洞。  相似文献   
3.
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党派对中间路线的论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主党派围绕中间路线问题展开了论争,可将其分作两个阶段,1946年底至1947年11月期间为前一阶段,1948年初至1949年新政协会议召开前夕为后一阶段.前后两个阶段各具特点.论争不仅为新政协会议的召开准备了条件、为建国后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而且在事实上消解了中国民主运动在上世纪40年代的边缘化.  相似文献   
4.
张东荪是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战胜利前后,他详细分析和探讨了战后中国经济建设的道路、体制和发展战略等问题,提出了一整套走中间路线的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为目标的建国方案。张氏的方案虽在整体上已被历史否定,但他的政治思想中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内容,值得我们的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加以珍视。  相似文献   
5.
“乡下人进城”叙事比“城里人来到乡村”更能真实地反映当代城乡矛盾。贾平凹长篇小说《高兴》和展锋长篇小说《终结于2005》,不约而同选择“乡下人进城”叙事,展示了“乡下人进城”过程及其结局的两种文本叙述。两种文本叙述了失去土地的南北“乡下人进城”以及农村城市化趋势引起的阶层和族群变化,体现了当代作家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对乡土叙事所作出的自觉调整。  相似文献   
6.
(一)富有个性的编辑思想 储安平的编辑思想主要表现在对期刊的社会职能、编辑的基本原则以及办刊精神等几个方面的认识和主张上.大致可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7.
储安平创办的《观察》周刊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产生过巨大社会影响的刊物。在复杂而动荡的环境中,储安平通过《观察》这一个自由主义堡垒,坚持独立发言精神,揭露国民党腐败政治,支持学生运动,批评美国对华政策。储安平的独立发言和《观察》周刊是国统区第二条战线中,与学生和工农运动相呼应的一种进步的舆论力量。  相似文献   
8.
苏童通过将孟姜女神话改写成小说《碧奴》的实践,在如何重述神话上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苏童的本意是,尊重神话、重新建构而不是颠覆或解构神话。但他这种行为总是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他要建构神话,另一方面,不论从文本层面还是从语言层面来看,都难免走上解构神话的道路。因而从某种程度上看,《碧奴》呈现出苏童在建构与解构孟姜女神话之间徘徊的犹豫姿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