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近代中国,法治作为一种观念、制度被比较普遍地理解和接受,是一个长期孕育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鸦片战争至19世纪70年代、从19世纪80年代至清末新政时期、清末新政时期。清末建立法制社会的努力虽然没有成功,但其意义不能低估。  相似文献   
2.
省制是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民初,各方面绕省制问题展开激烈斗争,民初各方关于省制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在中国实行联邦制或中央集权制;省之存废问题,军民是否实行分治问题,省长是民选或简任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争论,不纯是一个学理问题,它与各方利益密切相关,大致而言,赞成中央集权,拥袁,多主张废省或虚省,实行军民分治,省长由中央简任,赞成分权,反袁,多反对废省,反对军民分治,主张省长民选,但这也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主张中央集权,赞成军民分治,并不一定都拥袁,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如此,才能确知各派主张背后的实质意图。  相似文献   
3.
政党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孙中山一贯重视政党的功能。孙中山认为政党应具有制定目标、表达利益、社会动员、政治社会化和整合社会的功能。孙中山对政党功能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孙中山的建党思想也随着对政党功能的认识而演变。孙中山的政党思想具有突出的与时俱进性,但是,由于孙中山的政党思想一直片地过渡期中,也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如何处理国民党与其他党的关系,如何处理党政关系,孙中山心目中的政党政治的含义是什么等。因而我们对孙中山的政党思想也应以开放的而非封闭的眼光看待。  相似文献   
4.
人治在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孙中山人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政党思想和政治体制设计中,孙中山人治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环境,个人人格,理论认识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孙中山追求人治的目的,从政党而言,在于实现党内统一,加强对党员的控制,从政治体制设计而言,是为了实现其万能政府的思想,而然,由于孙中山选错了手段,最终葬送了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建立立宪政体,是梁启超一生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但是,什么是理想的宪政国家,建立理想的宪政国家的途径是什么,梁启超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思索。欧战是梁启超宪政思想转变的分水岭。欧战前.梁启超高倡国家主义,主张主权归属国家,励行积极干涉,实行开明专制。欧战后,梁启超的宪政思想有了重大转变.由国家主义的宪政思想转向自由民主的宪政思想。其表现为:反对国家至上,主张个性发挥,提倡市民政治。发生这一重大转变的原因:一是德国的战败;二是他对开明专制理想的幻灭;三是他把宪政的实现,由寄托于精英转向造就民主社会。  相似文献   
6.
公民教育就是为理想国家塑造理想公民的教育.公民教育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人格教育尤为重要因为"现代人"与"传统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人格的差异上.由于每个国家、民族,甚至社会集团对理想国家的理解有异,每个国家、民族所处的时代不同,公民教育就会呈现出不同特点.中国近代公民教育想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民族独立与建立现代民主国家.在这个大的格局下,中国近代公民教育中的人格教育也就呈现出自身特点.中国近代公民教育中的人格教育,特别关注以下四个问题:刚健人格教育,它包括尚武、尚勇、追求生命活力的表现:独立人格的教育,它包括对人的价值的肯定,自我的肯定,个人的自主、自立;平等人格的教育;权力意识的警觉.其中,权力意识的警觉在人格教育中最为重要.因为只有时权力意识的警觉,才会珍惜自己的权利,尊重别人的权利.珍惜自己的权利,尊重别人的权力才套养成独立人格,平等人格.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丁东《冬夜长考》所思考的问题为出发点,较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特点和痛苦历程的构成因素,着重讨论了知识分子人格与传统政治和传统文化以及与其它各阶层之间的深刻联系,指出未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应当是建立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条件下的科学精神、法律精神等理性的独立和自由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内涵是权利与义务、人格与尊严对等的对话,在平等、公正、公开中展开,责在一个“实”字,这也是现代法律精神所要求的。  相似文献   
9.
公民教育也就是塑造理想国民.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民主政治是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孙中山的公民教育思想也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孙中山的公民教育思想由培养国民意识、规复国民人格、养成国民能力、振作国民精神、提高国民素质五方面构成.培养国民意识就是培养国民的国家、民族意识,树立主人翁意识.规复国民人格,首先是规复做人的尊严.此外,孙中山还谈到了道德人格,以及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养成国民能力,就是培养国民行使权力的能力.振作国民精神就是培养国民良好的精神风貌.具体而言,孙中山特别强调了乐观进取、力行冒险、发扬传统优秀精神.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孙中山主要强调了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明素质.孙中山的公民教育思想既具时代特点,又有鲜明个人特色.其最大特色就是紧贴实际,注重操作.  相似文献   
10.
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才能达到新课标教学的要求,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下面重点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