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老师们:请问一下,你在你的语文教学中感动过吗?你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曾经泪流满面吗?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仅仅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说到底不是一个推理过程,而是一个形象感知、情意感悟的过程,模式化、公式化的  相似文献   
2.
刘培国 《山东教育》2005,(28):60-60
说来惭愧,知道《山东教育》这本刊物已有10年之久,但真正读到这刊物却是近三年的事。因为以前自己在偏远的地方任教,学校经费很紧张,为了节省开支,至今还吃着井中的水,更没钱来汀什么刊物了。加之个人工资有限,还得养家糊口,《山东教育》遂成了无缘客。  相似文献   
3.
笔者听了六七位教师执教《林海》一课,觉得一则板书有新意。在简笔画的基础上,教师如下板书:亲切舒服亲切舒服亲切舒服  相似文献   
4.
情性与从众     
当班主任几年来,我发现不少学生在填学籍卡时会对着父母的出生一栏发呆,而对某些明星的生日却了解得一清二楚,念念不忘。据某中学学生情感状况调查,约有6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近4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龄,76%的学生从未给父母祝贺过生日,在家里经常从事家务劳动的中小学生不足60%。[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一路相伴     
与《山东教育》相识是在1996年。刚刚登上讲台,我年轻气盛,壮志在胸,自以为讲课不在话下,可几堂课下来,我却从学生的眼中看到了失望。茫茫然的我不知所措。这时,我看到了《山东教育》这本让我从此难以割舍的杂志。翻开书,渐渐读进去,我就像阿里巴巴一样,念过了“芝麻开门”后,便看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语文名师教学赏析”让我窥见了现代语文教学理念的精髓,“语文教学建议”更让我将备课中的疑惑迎刃而解。“创新教育百例”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在《山东教育》的帮助下,我的课得到学生与同行的认可。更让我感激《山东教…  相似文献   
6.
一、学生阅读浅显,教师分析过快当前,许多语文教师虽然懂得诵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又自觉不自觉地让学生成了匆匆过客。教师过早提前分析课文,这时的学生对课文内涵一知半解,更谈不上作深入了解了,能够在预习课文时读一两遍,上课时边讲边让学生读一读,课后再读一两遍便很不错了。我们不提倡死读书,但诵读课文,只读几遍确实太少了。任何事物都要达到一定的量才能产生质的变化。诵读课文也是如此。由不疑到疑再到不疑,由懂到化再到用,是一个艰巨的过程。不走完这个艰巨的过程,怎能形成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俗话说得好:“一熟三分巧。”…  相似文献   
7.
同样鲜活可爱的孩子,被我们的教育人为划分为三六九等,这是对谁的讽刺?为了保护一棵树,而毁灭着一片森林,这是一种什么思路?慷慨我们的夸奖吧,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力成功!  相似文献   
8.
工科本科高年级创造性教育实践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作者的本科高年级的教学实践经验,分析了目前工科本科高年级的教育现状,提出了工科本科高年级创造性教育的方法和目标。  相似文献   
9.
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其中有这样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教参上是这样解释的:“间,隔开。这句诗的意思是,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道长江。”“间”既解作隔开,自然应该四声了。这种解释法虽然句意可通,但与七言绝句的平仄不合。因为历起式首句不入韵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而这句诗的第五个字“一”为仄声,是不符合这类律句平仄式的常例。  相似文献   
10.
《将相和》是一篇经久不衰的文章,风靡小学语文课本几十年,使两三代人都从中明白了团结才能兴国安邦的道理,可以说是小语课本中的“常青树”。然而,常青树不倒,并不能说明就没有病虫害。在备《将相和》一文时,几处文字就让我心存疑问,通过翻阅课文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