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07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人因为有死而产生死亡意识.由于人们对死亡的关怀态度不同,生成的死亡意识就会不一样,关乎到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个性也会不一样.《闲情偶寄》启示我们:生活美学是根植于死亡的呵护意识之中的.只有呵护死亡,才能形成审美心境,才能发现人生之美和享受生活之美,以利于生命的健康.  相似文献   
2.
国内一些指责和批判西方文论史上的再现说的理论观点认为,再现说只强调了文学反映了生活面而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其实不然,同说不但没有主体的能动性,而且寓能动性于现实之中,一般于特具之中,主观于客观之中。应该还再现说以本来的面目。  相似文献   
3.
简析姜夔词的意境有无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夔的词有无意境,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在场”的理论角度审视姜词.结论是:其词只有“在”而少“场”,意境的缺失在所难免.姜词表现出来的奇矍冷峻的风格是值得肯定的,但不能把风格等同于意境.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的结构除了表现内容之外 ,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显示本身的美—形式美。它在本质上体现出完整和谐的美学特征 ,并以此为轴心演化出一系列的结构方式 ,尤其是残缺结构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从现象学的角度分析比喻内在意识行为的特征--意向性,比喻能使所中不同的事秩事扰起来,主要是内视意识经验的结果,它既有对客体的印象,更有主体的体验,是主客观的。由于印象与体验在具体的比喻中所占的比重不同,便会 度经成二度虚化现象。源于此,比喻表现出空灵的总体风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