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00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杂文,鲁迅早就指出,是“古已有之”: “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加在一处,于是成了“杂”。(《且介亭杂文·序言》)古代的“文集”,有的分类编辑,以类相从,有的不管文体,依年月编次。如果是后者,集中诸文就显得“杂”了。古人文集还有韵文散文兼收,便更见其“杂”。南北朝时刘勰《文心雕龙》辟有《杂文》专篇,说:“汉来杂文,名号多品。或典诰誓  相似文献   
2.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不会不注意“锦囊”这个名目。锦囊几乎成为诸葛亮的专用品,盛笺纸,授妙策,用的就是“锦囊”。唐代大诗人李白《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诗云:“我有锦囊诀,可以持吾身。”锦囊诀,谓妙诀也,亦即妙计。囊中有此,看来还是相宜的。但是,既是锦制的囊,自不限于一种用途。唐人李贺的锦囊,就别有所用。李商隐《李贺小传):“每旦日,出与诸公游……骑駏驢(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囊中所储者,当为诗句材料。  相似文献   
3.
担任过几年教学工作的人恐怕都有自己的甘苦。不知道别人怎样,我感到颇以为苦的地方之一,就是讲述作品的历史背景。开初是并不以为苦的:讲历史背景嘛,教学参考书上不缺乏现成材料,即使没有教学参考书,找一本通史或文学史著作来,也就有了。可是,尽管自己在教室里起劲地为学生介绍作品的背景,学生却并不热心。有次闲谈,学生问:你讲作品的历史背景,有什么用处呢?-是呀,有什么用处呢?了解背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作者《书博鸡者事》作者高启,是由元末入于明初的著名文人。明代焦竑《玉堂丛语》卷七记载说: 高启字季迪,吴郡人。少孤力学,能诗文,好权略,每论事,辄倾其座人。……启身长七尺,具文武才,于书无所不窥,为文喜辩博,驰骋上下,精采焕发,而于诗尤工。与按察使杨基、翰林待制张羽、布政使徐贲,号吴中四杰,皆有集行于世。高启的里籍,确切地说是苏州府长洲县。吴郡,今江苏苏州,在明代分为吴县、长洲两县。他博览群书,与人辩难,“驰骋上下”,引证古今,四座为之倾倒,这是可信的,但说他“好权略”,恐未必然。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的经历来证验。上引的《玉堂丛语》,还说他不肯出仕于元末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