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仆。嗯叩叶苍岑教授的题辞@叶苍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相似文献   
2.
我们日常阅读的各类文章中,说明文占有相当大的数量。各种科学书籍、技术书籍、医药卫生书籍、工农业产品介绍等等,大都是说明文。学校课本,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生理卫生、工农业基础知识等等,也大都是说明文。说明文是常见常用的文体之一。但是,说明文究竟有多少种呢?应当怎样分类呢?我们还没有讨论过。有些同志曾发表一些意见,把说明文分成若干类,许多读者却不满意。因此,我们对这个问题讨论一番,看来是必要的。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对说明文进行广泛的阅读、科学的分析,而且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分类标准。这里有几点不能不注意:第一,要同记叙文、  相似文献   
3.
1978年初冬,我有机会在北京市一所中学听了《中国石拱桥》的公开课。在整篇课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对课文第九段“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一语,避而不谈。在课后召开的讨论会上我曾提出:“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成的石拱桥中,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是赵州桥和芦沟桥。可不可以在备课会上讨论一番,它们究竟在哪些地方表现出‘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4.
<正>语言是在原始人群的劳动过程中,在他们的思维发展过程中,由于交流思想的需要而产生的。恩格斯科学地指出:“由于手的发展,由于劳动而开始对自然界进行的统治,随着每一步新的进展愈益扩大了人的眼界。人在自然对象中不断发现出先前所不知道的新的属性。另一方面,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因为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的场  相似文献   
5.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当面问我:学生容易理解的记叙文怎样教?并举出《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选入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这确乎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因为象这样的记叙文在语文课本中不止一篇。就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谈一谈我的意见。教学这篇通讯(通讯是记叙文的一种)的目的可以是: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6.
<正>中学教育和小学教育一样,都是基础教育。中学的各门课程都是基础课,而语文课更具有突出的意义。不论中学的哪一门课程都要向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这在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里都有明确的规定。就语文课说,就是向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训练,这便是所谓“双基”,是学生必须学好,必须掌握的。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一再谈过,说明文要解说事物的形状、构造、成因、关系、效能、用途等等,而解说的主要之点则是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一篇说明文,常常只解说事物的一个要点,有的则侧重解说一个要点而兼及其它要点。这是同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掌握的材料分不开的。说明文写作的方法,就是为了把事物的要点——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等解说明白,同时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而采取的途径、程序、分析综合以及其它必要的手段。弄清了什么是说明文写作的方法,就可以进一步讨论如何运用这些方法了。  相似文献   
8.
青年学生的说话训练,应当受到学校的重视。但是,就一般情况说,恰恰相反,是被轻视甚至被忽视的。有不少青年学生的说话能力很差,见了人靦靦觍觍,面红耳赤,“口欲言而嗫嚅”,勉强说几句也往往词不达意,语无伦次。有些外国人却善于说中国话,现代日本女青年八尾昌星便是一例。他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在日本参加了中文演讲比赛,获得优胜才有幸来中国参加联欢。在场的中国青年问她为什么中国话说得这么好。她微笑着说第一次听到中国话,就感到是世界上最好听的语言”。象八尾昌星这样的外国人并不是个别的。同某些中国学生的说话能力相比较,使我们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9.
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教学,主要是在一篇篇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有关说明文的知识短文的教学可以起配合作用。组织任何课文的教学过程都是一项创造性工作。说明文的教学过程是根据每篇说明文的特点,针对一定年龄和一定程度的学生,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教学活动序列。在这一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要结合课文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学好这些知识才能真正理解课  相似文献   
10.
现在先对分析综合的写作方法这一问题略加论述.先分析,后综合,在说明文写作中运用得最为普遍.《看云识天气》一文,从开头到“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对云的不同形状和天气的变化做了初步的分析;最末一句“云就象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则是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所做的科学概括——综合,又如《宇宙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