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书》是水族宝贵的典籍,与水族人民当今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水族社会中,《水书》的传承、教育极具神秘性,对子孙后代影响深远,其教化功能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2.
德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人的思想要受到一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中国加入WTO以后,外来文化纷纷涌入,凸现多元文化的态势。一些传统的德育观念和简单粗暴的育人方法显得苍白无力,不能适应新世纪时代发展的形势需要,因此,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积极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以优化我们的中小学德育。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改革的延伸和深入.由于学生的阅历与知识结构、信息渠道与信息整合能力、理解与分析问题能力的不同,高中生已经养成了自学与独立思考的怡情养性习惯,具备了"自学"与"自教"语文的能力.教师的任务不是去牵制他们,而是放心、放手去发现、培养、提高他们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一百多年前,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Wu—ndt·W·M)正式提出了心理定势理论。它的诞生为我们在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找到了科学的依据。今天如能运用冯特的理论去分析和总结民族地区学生在思维、个性诸方面的特点,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创造出  相似文献   
5.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中,如果将“爱”投诸学生,使师生间的情感火花碰撞起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照亮其稚嫩的心扉,则可以改变民族学生后天的不足,产生直接的期望效应.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后对全国一统的汉语文教材,觉得不易适应.民族学生在家庭及其周围环境中使用的语言,从词汇到语法,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模式,且运用自如,可一旦进入操用汉语言教学的学校,学生不得不改变原有的习惯,学习和使用新的语言及文字.面对一个汉语文信息,少数民族学生领会时要经过许多“加工处理”.这是一个艰难的“再制作”.学生在无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每天要接受许多汉语文新信息,首先只能囫囵吞枣地接收,然后慢慢咀嚼,最后才从比较中悟出一点含义来.从词汇角度看,由于语言本身的差异,汉语中的许多语言,诸如“虔诚”“尴尬”“潦倒”“把握青春的旋律”等,很难找到它与民族语言的对应点,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从语法角度说,民族学生习惯于“先入为主”的本民族语言的规律,常囿于把“我家门前有一朵红色凤仙花”说成“前门家我有朵花凤仙红色一”这样一种定势,因此写起文章来语法不通,逻辑混乱,颠山倒四.对于那些更为抽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当且仅当某数能被2除尽,它才是偶数”等哲学和数理逻辑语言,民族学生的理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今的中学语文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科学知识间的整合,课程设计只考虑给学生传授多少语文知识,学生应该学会多少知识,很少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活力、希望;我们的课程功能、结构乃至语文教材的内容安排、教材管理、考试、评价等都存在不足,都需要进行改革和探索,从而构建出符合21世纪需要的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新课程。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作为传统的单一形式的国家课程,在新课改中应形成包括语文地方课程和语文校本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黔南地区的语文校本课程已有一批可喜的成果,地方课程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进一步推进全州语文课改需要按目标定位、办学条件、选题开发、实施安排、成效评价五个方面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和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8.
时下的中国教育流行一句挺时髦的话语,即人们常挂在嘴上的“一切为了孩子”!细细想来,实在不妥。孩子是家长的心肝,是教师的寄托,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重视对孩子的德智体美劳教育,不仅重要,而且必要;为了孩子而劳心劳力,的确应该。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的辛劳为了孩子,老师的耕耘为了孩子,国家的投入为了孩子,社会的忧虑也是为了孩子。现实的中国,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没有哪一位不为了一代的健康成长而思考。一时之间,诸如“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卫生要从娃娃抓起”“电脑要从娃娃抓起”“素质教育要从娃娃…  相似文献   
9.
随着明清时期皇室制度的确立与文教政策的推行,汉文化与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不断交汇融合;明清文人学士被贬贵州黔南,兴学教授汉文化,形成黔南良好学风;汉文化书院、社学、地方义学与黔南少数民族私塾的珠联璧合,成就了清代黔南都匀墨冲萧家村的"五进士",培养了清代"西南大儒"莫友芝等一代布依族英才,造就了"影山文化";明清时期汉文化与黔南少数民族文化相互结合,优势互补,水乳交融,成就了骄人的业绩,增进了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中国纯文学的鼻祖。千百年来,人们为分析里面的人物不知花费了多少笔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诸如诗中的“剥削阶级及其统治者的丑恶形象”“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形象”“富于阳刚之美的男子形象”以及“富于阴柔之美的窈窕淑女形象”等,皆为前贤精辟的论述。本文不想再就前贤早已定论的形象问题加以赘述了,仅拟就《诗经》中的妇女形象本身的丰富多样性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正于大方之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