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代“变家为国”的频繁发生。引起了宋初帝王对如何让家国稳定长久的传承下去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并为此进行了重大的战略改革。本文通过宋初在振兴文化文学方面的诸多措施,试图勾勒出一个不同于历代的宋代文教走向轨迹,并且说明它形成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礼仪特别发达的时期.南朝作为当时中华文化的主要保留地,继承了大量的礼文化,与此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重建了传统礼仪制度.藉田礼是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礼仪,本文试图通过深入分析,弄清楚南朝藉田礼制的建设情况,明晰其历史地位与影响,进而对于文化建设进行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周永蔚 《新读写》2008,(3):46-46
1 科举记忆法 明、清时期的考试共分四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中榜者为“秀才”,乡试中榜者为“举人”,会试中榜者为“贡士”,殿试中榜者为“进士”。举人中的第一名为“解元”,贡生中的第一名为“会元”,进士中的第一名为“状元”。一个考生,假若能连获上述三个第一名的话,那他就是“连中三元”了。  相似文献   
4.
一、阅读周作人的《天足》,回答下列问题: 天足我最喜欢女人的天足。——这句话我知道有点语病,要挨性急的人的骂。评头品足,本是中国恶少的恶习,只有帮闲文人象李笠翁那样的人,才将买女人时怎样看脚的法门写到《闲情偶寄》里去。但这实在是我说颠倒了。我的意思是说,我最嫌恶缠足!  相似文献   
5.
周永蔚 《新读写》2008,(5):42-43
仔细研究近年来全国各地中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可以给我们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仁宗朝祈谷礼之举行,有文献可征者三次,其往往与南郊祭天大礼相结合。大典礼仪与祭天同等规格,祈谷大典时配享先王,乐章、祝文亦由皇帝亲制,其中所体现的天命正统观念是与其他祭天大礼共有的礼乐意义,天灾人祸所产生的精神慰藉则是祈谷仪式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7.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视野大开,信息爆收,于是思维行为的理念及实践也不断地“与时俱进”,导致日常生活呈现出“进化或复旧”的种种多元的“流行”时尚,比如: 花钱买健康正成为一种当代的流行时尚; 回归大自然、山水游历是生活质量追求的时髦选择: 心理调节、自娱自乐也开始进入个人的心灵; 美饰、饮食、星迷、唐装等等都时时出现在街头、宅室、餐厅、社区之中; 怀旧之曲,“哈韩(日)”新潮、各种网吧、经典或热点影视书画,一浪又一浪地翻起……不论是老年少年、男人女人、学者百姓,都紧随着时代的节拍,根据个人的情趣在“流行”时尚中张扬个性,宣泄情感,显示魅力! 那么,如何看待“流行”、实践“流行”、完善“流行”、发扬“流行”?这一崭新的思想认识课题放置每个人的眼前。  相似文献   
8.
、、一.一口门勺.‘司.留笋,,…月一奋,‘,‘J写月脚口勺,‘奋蜷颧鬓掣鑫澳擎矍犷/髦珊票涵诊态幸簧旨球熏罐藕确雳l熬鬓黯)貂 (1)《三国志》原来是各自为书的,《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直至北宋始合而为一,改称忆三国志》. (2)陈寿撰的《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的,最明显的是把魏的君主都列为“纪.,而对蜀、吴的君主,只是立为“传:而且,对于晋的统治者难免有隐恶溢美的地方.这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统泊者的讽刺与揭露的态度相比较,显然是略逊一筹的.西晋承魏而立,建都中原.陈寿当时又是晋臣,奉命修史,…  相似文献   
9.
鬓馨纂鬃蘸 晋为郑服故,_目_欲修吴好,将合诸侯……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于血梁1),魏绛戮其仆。晋侯怒,谓羊舌赤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千为戮周。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曼川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妨、张老止之。公读其书日:“···臣闻师众以顺为武,里三羹三(引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截。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公践而出,曰:“寡人之言,呈i奎止麦二曰也。…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立德”作为人生最高价值实现的追求高度契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从家庭、学校、社会诸层面为“立德树人”作了部署,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高度,特别强调了“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文章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深入探讨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育人中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