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主张以作家、本为本体,首先回到卡夫卡,回到《变形记》,并力图以作家的生活环境、心理历程为探究线索,去贴近和透视卡夫卡及其《变形记》,从而初步发现作品揭示人类共同心理弱点的暗喻主题。  相似文献   
2.
从济慈的《秋颂》(To Autumn)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歌中可以看出,两位大诗人在气质和诗情上颇多相通之处,而两首诗在色彩点染与动词运用方面又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3.
对照郁达夫《沉沦》文本与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 ,可以发现郁达夫早期创作活动与外国文学影响的关系以及与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的暗合。《沉沦》所描写的一个留洋青年人格心理失调后的焦虑及最终走向沉沦的悲剧 ,恰恰应照了弗洛伊德心理学关于“人格结构”的对应关系分析。这种现象说明郁达夫的创作不自觉地接受了外国文学的影响 ,也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外来文化的渊源  相似文献   
4.
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意象主义三种流派的诗歌从艺术表现对象、艺术表现手法以至审美方法和审美效果几方面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鲜明特征,给诗歌创作和欣赏留下了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解释其《补天》创作动机时说,他取了弗洛伊德学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但是,细读《补天》却发现,鲁迅对弗洛伊德的创造动力说并无推崇之意却有淡化之举;对人的原欲的理解与弗洛伊德也无根本认同;对弗洛伊德“升华”的现实性也抱有诸多疑惑矛盾。本文通过对作品文本解读和文化语境分析后认为,从鲁迅身上我们可看到中,西方文化观念在20世纪初的碰撞,从鲁迅早期意识的沉痛矛盾中我们可看到当时中国深沉的文化危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