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科学研究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北魏太和十六年,孝文帝设立专门面向皇族子弟的皇宗学。迁都洛阳后,又仿古礼立四门小学,设四门小学博士。作为皇宗学的延续,四门小学在北魏末期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北齐循北魏制度,设国子、太学、四门学,至唐代四门小学逐渐演变为大学性质的中央学校,不再针对宗室子弟,转为面向低级官僚子弟及一般百姓。  相似文献   
2.
姚宏杰 《中国教师》2009,(19):25-27
<正>中国教育源远流长,教师的存在也历时久远。中国古代官学由朝举办、管理,大致可分为中央、地方官学两类,是王朝控制思想、培养人才、实施教育政策的主要场所,在教育上居正统地位。官学教师有些类似现在的公办教师,回  相似文献   
3.
参合陂之役是后燕和北魏之间进行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大战。战前两国曾有过短暂的结盟。两两国的分歧在于后燕欲控制北魏,而后则寻求独立,矛盾在争夺贺兰部众问题上爆发,导致两国绝交。当作为缓冲区的西燕势力被消灭后,两国的战争遂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4.
北魏前期改国子学为中书学,与太学并存。中书学隶属中书省,主要作为笼络、控制汉人士族的机构而存在,也成为后者参与北魏政权、保持政治地位的一条重要途径。中书学虽以五经教授,而中书博士多不专主授经,中书学生有品阶,反映了北魏中书学的独特性。孝文帝太和十六年改中书学为国子学,又有所创新。北齐国子寺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并为隋唐所继承,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书学。  相似文献   
5.
姚宏杰 《中国德育》2006,1(11):88-90
中国古代蒙学读物种类繁多,不同历史时期曾涌现过各有代表性的作品。举其著者,两汉以下至唐,流传最广的当属《急就章》(或称《急就篇》);唐宋以下,《千字文》风行,与《三字经》、《百家姓》等共同构成儿童启蒙读物的主流。顾炎武讲:“汉魏以下,童子皆读史游《急就篇》……自唐以下,其学渐微。”从《急就章》的衰歇到《千字文》的盛行,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蒙学读物发展史上的一大变化。现有研究虽然多注意到这一点,但对其间的缘由及过程,似未  相似文献   
6.
金代中央官学有所谓“六学”一称,此“六学”究竟何指,学者意见不一。本文剖析史料,认为“六学”当指国子监属下的国子学、国子小学、太学及女真国子学,女真国子小学、女真太学。金代“六学”虽存在时期较短,但对后代学制影响甚深。  相似文献   
7.
西汉五经博士的选任,主要通过察举推荐和他官迁任两条途径。出任博士不仅需要在经学上有师承造诣,而且与察举的关系相当密切,因而策试成为其中必经的环节。东汉博士选任承袭西汉制度,又有所发展。而所谓“博士举状”,所体现的更可能是对明经、孝廉、秀才等察举科目对象的描述,而不必一定指向博士。《后汉书&#183;杨仁传》中所反映的东汉博士限年五十以上的规定,或许可以作其他方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使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发生重大改观,库恩革命性的观点得益于对科学史的深入研究。在当今我国科学教育改革进行中,要充分注重科学史的重要性,在科学教师培养方面,也要大力加强科学史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汉代是中国古代官学教师制度的初创时期。太学博士与郡国文学,既是官学教师,又是国家官吏,其教师身份尚不十分突出,对其选用、升迁已出现较为明确的制度规定。博士、文学秩卑而职尊,仕途通达,而官学教师不甘久典教职,这一特点在汉代已经显现。  相似文献   
10.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是困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起初国家以普及初等教育为重心,采取以短期训练为重点的速成办法来迅速弥补中小学师资缺口。1953年始,教育事业转向优先发展高等教育,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强调以正规师范教育为主。伴随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普及义务教育运动再次兴起,遂实行正规培养和短期训练结合以补充师资的办法,而保证质量的要求同时受到强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