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202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是当前国家和高校普遍关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命题。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必须以课程结构的变革为支撑,换言之,课程结构的变革是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前提。本文以研究型大学各类"实验班"为例,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结构的尝试性变革进行梳理,希望能对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地方高等院校改革和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我国高等教育竞争局面业已形成的今天 ,地方高等学校必须科学定位 ,明确学校的发展思路和办学方向 ,要以特色促发展 ,全面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要以办学体制改革为重点 ,加大体制的创新力度 ,这样才能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在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不仅给幼儿教育作了新的界定,也为幼儿教育指明了方向。既然把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从幼儿园教育开始。  相似文献   
4.
劳动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姜凤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已经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它是一项综合性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活动。初中劳动技术课是向学生实施此项活动的主要途径。在劳动技术课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劳动的基础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5.
课程结构是课程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织形式,它构成了课程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和结合方式,从而产生结构有序的课程组织整体.对大学课程系统而言,合理的课程结构是形成课程整体功能,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本文以美国研究型大学为对象,探讨其大学课程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现状、特点与变革趋势,期望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结构变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作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学科建设日益受到高校的普遍关注。从大学学科发展历史来看,大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过程既是学科发展内在逻辑不断演化的结果,更是人们对其施加有目的、有计划影响和规划的结果。因此,能否在对学科发展规律和演进能力进行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从程序规划走向策略规划,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大学学科建设的绩效。  相似文献   
7.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课程结构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大学教学改革中面临的一个实践命题.在课程实践领域,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有的教育实践中, 课程的许多问题都与课程结构休戚相关.笔者从课程内各要素间的比例关系、空间关系、时间关系以及课程结构的序变能力等视角出发, 对中美研究型大学课程结构进行对比研究,希望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实践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保障和提高高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 ,本文结合我院的教育教学实际 ,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模式进行探讨和综述。  相似文献   
9.
纽曼的大学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纽曼的大学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姜凤春约翰·享利·纽曼(JohnHenryNewman1801—1890)是英国教育史,也是世界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高等教育理论家之一。这个从在世之年直到今日一直颇受争议的人物,终以他对高等教育的真知灼见而赢得了...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学的视角审视,高校混合教学是一个由技术、知识、师生、服务、产品五大要素共同塑造和关联而成的生态系统。五大要素各有其生态位:技术是高校混合教学的“生态基座”,知识是高校混合教学的“生态基材”,师生是高校混合教学的“生态主体”,服务是高校混合教学的“生态气象”,产品是高校混合教学的“生态平台”。这五大要素既在相互作用中“自成系统”,又在相互作用中“互成系统”,共同形成动态性的、开放性的高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体系。不同要素之间的共生互动赋予了高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自我生长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