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会产生感应电动势,但什么样的情形才算是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呢?关于这个问题各种教材或教参都没有给出比较明确统一的说明.笔者认为,导体是否切割磁感线运动可以按以下方式进行快速判断.  相似文献   
2.
一次在校内听同行的课,在课上该教师分析了这样一道题.如图1所示,物体A、B以相同的速率v下降,物体C以速率vx上升,当绳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α时,则v=____. 该教师分析如下: 绳的结点(相当于物体C)相对于左边的滑轮从效果上看相当于参与了这样的两个分运动:沿绳上升和绕着绳与滑轮的切点转动.据此将vx按如图2所示方式进行分解,类似于"拉船模型"("拉船模型"上一节课已讲过),由图解得vx=cosα/v.若相对于右边的滑轮,可以用相同的分析方法得到相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正由于受"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支路电流的关系"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影响,有不少人在求干路中交变电流的有效值时,想当然地认为"干路中交变电流的有效值就等于各支路中电流的有效值之和"或"干路中交变电流通过某一电阻产生的热量就等于各支路中电流的有效值分别通过同一电阻在相同时间内产生的热量之和"。而实际上这两种观点仅仅是干路中交变电流与各支路电流有效值之间的两种特殊关系。下面以两个支路为例进行说明。设通过支路一的交流电的瞬时值为i_1,通过支路二的交流电的瞬时值为i_2,则通过干路的交流电  相似文献   
4.
在多份试卷中看到此条题目,题目如下: 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n1∶n2=22∶5,原线圈接u1=220 √2sin100πt (V)的交流电,电阻R1 =R2 =25Ω,D为理想二极管,则 (A)电阻R1两端的电压为50 V. (B)二极管的反向耐压值应大于50√2V. (C)原线圈的输入功率为200 W. (D)通过副线圈的电流为3A. 对于此题,不同的试卷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分歧主要在(D)选顶"求通过副线圈的电流",此电流指的是电流的有效值.笔者上网查了一下,有的给出了具体解答,有的没有.笔者和多位同事进行了讨论,综合网上的查阅,共有下面几种解法:  相似文献   
5.
帅厚梅  李庆国 《物理教师》2014,(1):58-59,67
在对物理过程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结论或规律,这些结论或规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灵活应用性,若将其应用到相关问题中,可以使解题更为方便、快捷.下面笔者就对“W,=-μmgl”这一结论进行分析讨论,呈现其等效意义及在解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教师通过有效提问,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物理课堂教学中来,从而实现物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本文根据一节市直公开课《库仑定律》提出对"有效提问"的一点思考和感悟。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平时的物理课堂教学中自然少不了大量的问题提问,但并不是每个问题都是精心设计的,往往随意性很强。如有些问题过于简单,缺乏深度,教师习惯性问"是不是""对不对",这种形同口头禅的发问缺乏思维性、创造性,容易使学生也陷于不用动脑的习惯性  相似文献   
7.
正传统教学的特征一般是"先教后学"、"先讲后练",所以对物理课的评价也往往关注"教师讲得好不好"。但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严重压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束缚了学生个体心智的健康发展。高中物理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已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所谓"自主学习"是指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