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3年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题中之义。新时代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以培养“教育家型教师”为发展目标,以“协同联动”为发展战略,以“全面发展”为发展旨归,体现目标特色化、内容实践化、过程一体化、评价综合化等基本特征。从价值逻辑角度,“立德树人”的价值基点“、以师为本”的价值规范“、融合共生”的价值选择“、和谐发展”的价值旨归是新时代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旨趣。从战略的角度看,实现新时代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确立全面系统的发展目标,健全教师教育体系,推进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以及塑造良好师德师风。  相似文献   
2.
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大势之下,课程改革制度伦理研究应运而生。基于契约正义理论,课程改革需要坚守制度化的伦理精神,确保课程改革遵循支配性权力下的分配正义,规范性制度下的统合公平,协商性契约下的自由秩序。课程改革的制度伦理将课程政策、课程管理制度、教材编审制度、课程实施制度以及课程评价制度五者有效衔接起来,在共生交往的伦理价值中彰显课程改革的正义与公正取向,最大限度实现彼此间利益的共在表达与整合。以价值建构、制度规约和权责利的协调分配促进课程改革制度走向良序善治,既是将课程改革制度伦理付诸实践的重要路径,也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双减”是我国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重大政策创新,旨在以人民为中心打造高质量和无束缚的育人环境,与陶行知所提出的教育解放思想存在基本逻辑的契合。教育解放思想以人为中心,力图通过教育实现人的多维度解放,根治束缚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沉疴宿疾。深探教育解放与“双减”的耦合性,前者能够为后者作理论引导,推动后者主体指涉迈向多元、理念目标回归育人、实施策略趋于完善。在教育解放审视和作用下,着眼于效果浅层化、评价应试化、主体简单化的政策实施困境,建构以活知识为核心的贯穿式教育模式,打造以育人为目标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创设由多主体作牵引的整合型联动机制,应成为“双减”有效落地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廖婧茜,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在站博士后,西安 710062;杨娟,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干部培训学院助理研究员,西安 710062。  相似文献   
5.
6.
从《理想国》看西方个性化教育萌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婧茜 《科教文汇》2013,(14):59-59,63
提起西方教育,人们头脑中首先闪现的是非常注重个性培养。教育挣脱了千篇一律的束缚才能使每个人的潜能得以发挥,所以个性化是创造力的源泉。从古希腊时期开始,个性化教育已经启蒙。本文从《理想国》出发,主要着眼教育问题,看西方个性化教育的萌芽。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渗透到教育领域,面向未来学习场域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并演变成由未来技术重构物理空间的"知识场"、现实情景融合虚拟空间的"意义场"和虚实结合融入泛在空间的"生活场"组成的庞大学习空间.三大场域兼具"物性""人性"和"活性"等特征,能充分适应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学校的特征和未来社会需求.从运作机制看,场域内部通过信息流的互通交流和能量交换发生着置换和进级,场域外部通过价值制导与资源介入提升其造血功能和组织活力,由此推动学习场域的发展和变迁,改变学习的存在样态及性质.  相似文献   
8.
课程改革作为现代国家的一项公共事业,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由于价值观的冲突,权力的博弈以及利益的折中等引发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课程改革面临的伦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权力、制度和组织三个方面加以审视:通过对课程改革主体的行为规范,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通过对课程改革政策的价值审视,促进更加公平、民主的制度体系的建立;通过对课程改革活动的有序安排,推动课程改革持续、稳定、有序、道德性地展开,从而对课程改革加以引导和规范,以达成课程改革的"善治"。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