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体育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民俗纪录片《山鹰之行》(The Flight of the Condor)的叙事词,讲述"非遗"概念如何从来自玻利维亚政府的一封信开始,发展出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故事,成为至今广为使用的政治、学术和民间话语,并在文尾提出一个关键的学术和伦理问题。该片由沃尔迪玛·哈福斯特和制片人艾纳斯多迪尔(Aslaug Einarsdóttir)合作完成,是哈福斯特的最新专著《制造非物质遗产: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老鹰之歌"和其它故事》(Making Intangible Heritage:El Condor Pasa and Other Stories from UNESCO,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2018年)中的核心一章的内容。该片配有多种字幕,并将于2018年底免费开放(中文片名:山鹰之行)。本文有助于对"非遗"的国际和历史背景的深层理解。  相似文献   
2.
张举文 《体育师友》2016,(4):266-267
主持人语:作为美国民俗学界最具代表性的学刊,《美国民俗学刊》在1888年创刊时界定了学科的研究领域,其中没有包括亚裔民俗。直到2015年,才发表了特刊(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Vol.128(510)),首次集中界定和讨论亚裔民俗。这不只是学科内部的一个变化,也反映了整个思想界和学术界(当然也包括民俗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对"少数族群"、"少数民族"、"人种"、"民族",特别是"种族或民族  相似文献   
3.
对民俗传统的释义总是有着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差异,也总是有着实践者与观察者的不同。作为研究民俗传统的学者的释义可以是对问题的提出,不一定是对问题的解决,更不一定是对实践者的影响或导引。因此,对变化中的传统,特别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地方传统的传承现象,提出有  相似文献   
4.
正主持人语:作为美国民俗学界最具代表性的学刊,《美国民俗学刊》在1888年创刊时界定了学科的研究领域,其中没有包括亚裔民俗。直到2015年,才发表了特刊(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Vol.128(510)),首次集中界定和讨论亚裔民俗。这不只是学科内部的一个变化,也反映了整个思想界和学术界(当然也包括民俗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对"少数族群"、"少数民族"、"人种"、"民族",特别是"种族或民族  相似文献   
5.
张举文 《文化学刊》2012,(2):179-180
黄涛著《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10)立足于实地调查这一民俗学核心研究方法来为语言民俗学这个新的学科领域做开拓性研究,不仅其学术创见难能可贵,而且其研究范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贡献是多学科的,但可从方法、理论以及范例作用三个方面来概括。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仪式中的行为,还是叙事中的母题元素,无一不是因地理.经济、政治以及宗教信仰等原因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新的礼仪与母题不断修正或更换现有行为或元素以便适应新的社会状况.通过对近年实地观察到的仪式与叙事活动的分析,简论传统传承中的有效性与生命力这一对概念,对传统能经历各种社会冲击而延续发展或被摈弃提出有益思考与讨论.  相似文献   
7.
张举文  桑俊  王继超 《文化遗产》2016,(4):2-18,157
本文通过回顾美国民俗学界有关亚裔民俗研究的历史,追溯亚裔在美国民俗生活中的角色,指出目前面对的挑战,并提出新的理论思考和研究方法。作为《美国民俗学刊》一百多年历史上第一次有关亚裔民俗专刊的开篇,本文也界定了亚裔民俗以及与美国民俗的关系等问题。特别提倡了民俗认同的概念,藉此呼吁民俗学研究从以"民族"为前提转向以"民俗"为前提的学术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8.
人类文化的发生与发展以及传承或消亡,是否有其内在逻辑?那些持续下来的文化是否存在应对危机的自愈机制,从而得到再发展的生命力?其特有的文化根基是什么?对此,一个符合其发生和发展逻辑的答案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其独特的文化自愈机制,其论据就是日常生活所体现的核心信仰与价值观体系,表现为基于共同的传统生活方式的"民俗认同"行为。中国文化的文化自愈机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她的历史实践证明,多元一体的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和内部的各"族"认同问题,往往是以"民俗认同"来达成的,否则便陷入由外来的"种族"和"民族"概念所导致的"魔圈"困境。近现代中国精英们在困惑中寻求"救国"与"自愈"时,引进了西方的"民族"与"民族主义"等概念,试图以西方现代话语来阐释中国的历史,解决现实问题。但是,它们不但没有缓解中国的社会矛盾,反而加重了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冲突。这是因为,这些概念的西方意识形态背景对于解释西方问题是有效的,但对于解决具有独特历史与文化以及多民族共存的中国问题往往会适得其反,特别是当中国文化在近代历史上陷入危机时。只有当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回归其根,认同其传统文化之根,这个文化才会获得真正的文化自信,达到文化自愈、持续发展,创造出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俗在第五代导演和海外华人导演的影片愈发流行的浪潮中已经显现为重要的媒介因素。这些影片不仅为揭示中国与中国人在新时代的变化提供了信息性和象征性的叙述,而且也为中国人与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的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民俗研究所关注的是民俗学者拍摄的纪录片或有关某些民俗活动的影片,使用的是民俗电影这样的术语。电影研究所感兴趣的是民俗在影片中的特定使用方法。尚待界定和研究的是那些只存在于影片中而不一定存在于实践的被创造的民俗。界定影视民俗为此类影片中的民俗或类似民俗。这些影视民俗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对中国人与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的建构与重建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民俗研究就是翻泽研究.对过去的传统的研究是以现代的眼光翻译历史;对异民族民俗的研究是以他者的眼光在局内人与局外人之间翻译与阐释.即使对眼下问题的记叙与理解也渗透着对不同观点的翻译与再现.民俗学研究者就是民俗文化的翻泽者.这种翻译不仅是通过文字,也通过文物、声音、图像等媒介物,如本专栏的有关神像、民歌表演以及电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