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内长城防御作战失败后,阎锡山集中兵力组织忻口战役以保卫太原,一度允许国民党中央军及其他地方军队入晋参战,并积极推行国共合作。在忻口战役中,阎锡山积极抗战,并团结共产党及国民党中央军等一致对外,其对战役进行了有效的指挥,战绩显著。在阎锡山等将领指挥下,忻口战役历时23天,成为抗战初期华北地区抵抗最坚决的战役之一,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在这场战役当中阎锡山发挥了主导作用。但阎锡山作为地方军阀代表,注重个人得失,缺乏全局观念,最终战役失利。  相似文献   
2.
日军旨在扫荡并占领中条山,精心谋划了更大规模的中条山战役。对于日军的军事企图,徐永昌等多数国民党军事高层误认为是日军渡河西犯的前兆,蒋介石虽断定日军意在攻占中条山,但为防患于未然亦依附了徐永昌等多数国民党军事高层的看法,并将重点放在了加固河防上。就具体应对举措而言,国民党军事高层制定了加固河防和主动出击的应对方案,重新启用卫立煌担任战役总指挥,并极力寻求中共方面的军事支援。从实施成效看,国民党军事高层的应对举措有诸多失当或失误之处,为之后中条山战役的败局埋下了伏笔。通过考察国民党军事高层对中条山战役的策略因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管窥复杂纠葛的国共关系及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  相似文献   
3.
由卫立煌主导的中条山抗日根据地坚守三年有余,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在根据地创建诸多举措中,由牺盟会、国民党等多方倡导的民众运动即是生动一例,其由盛转衰的演变轨迹无疑成为了根据地兴亡的直接影射。前期,牺盟会及国军多方并举使民众运动高潮迭起,其对抗击日军更是助益良多。但晋西事变事起后,国民党势力渐取代牺盟会职权,加之根据地军政内部弊端丛生,且日伪方面顺势加以分化,致使民众运动日渐沉寂。  相似文献   
4.
抗战之初,日军渐次向华北、华东大举进犯,国军奋起抵抗。山西方面,以阎锡山为首的第二战区组织起太原会战,其中太原保卫战一役,国军仅守城四天即被攻陷。究其原因,娘子关沦落敌手,致忻口不败而退后,太原实成"釜底之鱼",乃迅速失陷之主因。除此之外,城外国军各行其是,相继南撤,致使依城野战演变成孤军奋战。加之日军装备优良,准备充分,进而一举攻破太原城。藉此,若上升至整个正面战场考量,淞沪会战等接连失利的原因本质上与太原保卫战并无二致。  相似文献   
5.
抗战初期,赵寿山领导的第三十八军逐渐成为中条山抗战的中流砥柱,被日军、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所共同关注。赵寿山之三十八军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对日军作战勇猛,战区长官卫立煌称之为"中条山的铁柱子"。此外,赵寿山与中共长期交好,在中条山抗战期间两者通过各种渠道保持紧密合作,成为中共对"国军统战工作成功的典范"。相反,作为隶属于国民党政府的地方军,由于受"西安事变"的影响以及非国民党嫡系的缘故,与国民党政府关系微妙,多被排斥,被冠以"国军中的杂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