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语言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同一个词,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往往有不同的语法功能。就文言实词的活用而论,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结构中,一般具有不同的活用性质。但是,有时候,有些语言结构,甲与乙貌似相同,实为两类,如不细心辨别,就会张冠李戴,甚至以讹传讹。这里拟就中学语文教材文言实词活用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辨别,谈谈个人管见。为了便于通过比较说明问题,偶尔也举少数课外的例子。  相似文献   
2.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常要求学生进行翻译文言文的练习,这对学生文言阅读能力和现代汉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是有积极作用的。如果是一篇无标点的文言文,要学生先给它加上标点而后再翻译成规代汉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斯能力。那么,该怎样指导学生翻译文言文呢?下面谈些粗浅的体会。 文言文的翻译,也和掌握其它知识、技能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试以《战国策·魏策》上的《南辕北辙》为例,探索一下翻译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能引起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的共同美感与共鸣的根本原因是人的共性。因为人类作为宇宙万物的一个总类别,是具有一些共同的心愿、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感情的。如主持正义,追求光明,热爱祖国,希望和平,向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酷爱生命,渴望爱情,远行思乡,久别怀亲,爱美之心,骨肉之情……这些都是任何阶级的人都共有的。如果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反映了这一类思想感情,那末,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不同阶级的人读了,就有可能被触动而引起共鸣。虽然人们对其具体内容的解释、理解、抒发、欣赏各不相同,但在“追求”“热爱”“希望”“向往”“渴望”等感情上则是一致的。十九世纪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诗句就越过时代、越为国界,为不  相似文献   
4.
在《四川省情》的“主要历史人物”部分,对清代名将杨遇春介绍道: 杨遇春(1757—1837),字时斋,崇庆县人,清朝将领。武举出身,为福康安部下名将,先后参与镇压甘肃回民起义,台湾林爽文起义,贵州苗民起义,川、陕白莲教起义,河南天理教起义,因有功,升副将,受二等爵赏。道光五年(1825),任陕西总督。时张格尔据新疆叛乱,杨遇春率军驰援镇压,授钦差大臣。转战四年,擒张格尔,平定叛乱,仍总督陕甘,组织屯垦,加强防务,杜收浮费,于开发新疆有利。后以年老辞官。(中共四川省委研究室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第一版第862页至863页)  相似文献   
5.
杨遇春简论     
1979年修订的新版《辞海》“杨遇春”条载:“杨遇春(1761—1837),清四川崇庆人,字时斋。武举出身。乾隆年间,屡从福康安作战,升到守备。乾隆六十年(1795)从往贵州,镇压苗民起义。嘉庆二年(1797)随额勒登保到湖北,转战川陕,镇压白莲教起义军,为额勒登保最得力的帮凶,升到提督。嘉庆十八年为参赞大臣,从那彦成镇压林清、李文成起义,攻破滑县。道光五年(1825)任陕甘总督,次年出兵平定张格尔。后以年老辞官。”这里,用三个“镇压”和一个“帮凶”来概括杨遇春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