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五年制小语十册17课《景阳冈》中说“店家道:‘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天晚了出来伤人,已经伤了二三十条大汉性命。’”句中“大虫”即虎。那么,为何称虎为“大虫”呢? 虫,有两音。一读hui,即“虺”,指一种毒蛇。二读chong,是“蟲”的简写。《尔雅音义》云:“三虫为蟲,直忠切,有足者也。令人以虫为蟲,相承假借用耳。”显然,“大虫”之“虫”属后者。  相似文献   
2.
浅说“得”     
“得”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但使用广泛,词性较活,而且有多种读音。因此,要确切地解释它在句中的含意,咬准读音,就必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仔细辨别,掌握规律。一、作动词,充当谓语。 (1)他们得了老奶奶的金子跑到城里去住·一(《一幅壮锦》) (2)……得了比往年更坏的兆头。(《果米》) (3)我们大队有个两  相似文献   
3.
《古井》是篇情寄于物,以物喻人的佳作.全文脉络就象井泉一样别具一格,清晰明澈;语言就象井泉一样,活泼流畅,清晰爽口;寓意就象井泉一样,内涵丰富,回味浓烈.怎样针对课文结构特点,抓住写作主旨组织教学呢? 一、抓住古井的形象第一自然段共四句话.前三句分别交代了古井的位置、水质和作  相似文献   
4.
“玉宝正在纳闷,只见那人直奔牛圈走来。”(小学语文第8册《半夜鸡叫》)句中的“奔”怎讲?这里的“奔”不念b(?)n,而念b(?)n;不是动词,而是介词。“奔”当介词用,大多为北方口语,含有浓厚的方言味。它用来介绍出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处所,相当于介词“向”、“朝”。“奔”与紧跟表示方位、处所的名词组成介词结构,修饰带有行、走之类意思的动词。“奔牛圈”就是“向(朝)牛圈”,介词结构“奔牛圈”充当“走”的状语,表示“走”的目标、方向。  相似文献   
5.
摹声之妙     
用拟声词描绘事物的声音,叫做摹声。这种修辞手法运用得贴切,不但能增强写景、状物、抒情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而且能深化主题,加强感染力,收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一)传播客观事物的声音,使人闻声而见景。例如: ①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里掠过,“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燕子》) ②只听见扑通一声,雨来扎进河里不见了。(《小英雄雨来》)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我"解放前后的不同待遇、不同心情和不同感受成功地熔于一炉,形成强烈的对照映衬.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突出,感情更加充沛真挚,给人的印象更加清晰难忘.一、大连港主权的对比描写解放前,大连港"被日本霸占着,他们控制了整个港口的领航权".日本船只大摆大摇地进港,就"象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一样".解放后,"帝国主义的一切特权都被取消了",大连港主权收回了.外国船只停在港口外,"升起了五星红旗","向我们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致敬",等候领航.具体生动的对比描写,形象地表明大连港被侵略  相似文献   
7.
一九二七年一月,二十多岁的巴金从上海乘“昂热号”邮船前往法国留学。船行大洋三十五天,他随时记录海上见闻,一路风光。不久,他在给哥哥的信中说:“寄上一本我亲笔写成的小书,这是我赴法途中的见闻,这是我的一部分生活的记录,请你们好好地保存它。”(《巴全文集·海行杂记》)“小书”经  相似文献   
8.
《火烧云》是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景佳作。它以优美的文字,丰富的想象描绘了火烧云的妖娆、奇特和变幻。令人神思飞越,回味无穷。这无疑得益于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格。了解它对于驾驭教材,提高教学质量不无裨益。一、用悬念激发读者“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文章开门见山明点“火烧云上来了”,但紧接着并没有立即展开,而荡开一笔,描写起霞光来。这就象疑问的石块投进了思维的长河,激起了朵朵浪花:是走题跑辙,还是自有其妙?是多余累赘,还是巧施伏笔?写意何在象磁铁一样吸引着读者迫不及待地追根寻因,揭开疑虑。  相似文献   
9.
五年制语文第八册26课《火烧云》写得生动活泼,维妙维肖。除了作者观察仔细周密,有条不紊之外,无疑得益于出众独到的写作方法。 (一)巧设悬念,浓重铺垫开篇说“火烧云上来了”,但紧接着作者并没写之,却节外生枝,描绘霞光。写意何在?悬念象磁铁一样,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追根寻因。文中以五个“……变……”的排比句,以及“……  相似文献   
10.
有位教师讲到《半夜鸡叫》(八册18课)的“玉宝正在纳闷,只见那人直奔牛圈走来”一句时,学生问:“那人到底是奔来,还是走来的?”答曰:“是走来的。”“为什么说是走来的?‘奔’又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要刨根追底。教师不快地回答:“记住我说的就行了。”无独有偶,另一位教师上这课时,学生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该教师没有直截了当解答,却反问:“结合上下文,就当时的环境、时间特点,以及周扒皮学做半夜鸡叫的心理状态来看,周扒皮该奔、还是该走?”这一点(?),学生的思维就象旋转的电扇,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周扒皮学鸡叫,一定偷偷摸摸,轻手轻脚,害怕长工们发现。”有的说:“走,声音轻;奔,声音大。夜深人静,狡猾的周扒皮怎敢奔呢?”也有的说:“课文里‘那人走到牛槽边’一句,就能证实周扒皮是走来的”。……“对!讲得都有道理。”教师眉头一扬,微笑着继续开导,“‘奔’,除了‘跑’的意思外,还有什么其他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