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现代汉语中,“是”字的出现频率很高,在逻辑思维的表达上很关重要,但它的用法复杂而且特殊,因此,历来各派意见分歧,直到今天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我个人的看法是,在已有的各种语法体系中,《暂拟语法教学系统》(以下简称《暂拟系统》)的处理法是最好的。一、到底是几个词? “是”字的用法很多,为了讨论方便,暂且用下列十个简短的例句作为代表。 (1)他是学生。(2)他是聪明。 (3)他是出去了。(4)是你去、是我去?  相似文献   
2.
条件句式,是条件句的语法形式。条件有三种:充足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者之中充足条件是最基本的,无论从逻辑方面讲,从语言方面讲都是如此。本文所谈只限于充足条件,下文“条件”字样,除特加说明者外,一律指充足条件而言。条件句和条件句式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首先是因为汉语中有许多种复句可以用“意合法”,条件句也可以,这一点是人们早已注意到了的。还有一点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即,同一个句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关系。如,白话文中的“一……就”式可以表示时间关系(两件事连接很紧),也可以表示条件关系;“也”字式(如“他去,我也去”)可以表示并列关系,也可以表示条件关系。这后一点在研究古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时,特别重要。因为上古虚词较少,分工也不如后世明确,一不留神就会出“以今例古”或“以中古例上古”的毛病。  相似文献   
3.
全文共分上下两篇。本期刊载的上篇,是对各个能愿动词的基本意义和能愿动词句的基本形式作出基本分析。办法是,从各个词的历史发展中识别出其现行的基本意义,从而确定其在汉语句法中所占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并把分析结果分别用生成语法的树形图和符号逻辑公式表示出来。根据分析的结果,作者认为,能愿动词应分为两组,都包涵着情态词“可能”的意义,但都不等于这个情态词。它们跟这个情态词的关系:第一组是蕴涵关系,第二组是预设关系。下篇将要讲的主要是,分析一些能愿动词的引中用法,并简单地谈两个带理论性的问题。一、汉语能愿动词与逻辑情态词的关系,二、有关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4.
喜读《古代汉语貌词通释》张文熊这几年,学术著作出版难,语文类的学术著作出版更难,这是一部“正宗”的语文类学术著作,且出自数十年风雨同舟的老友之手,是以一册到手,欣喜竟日,乃至夜不成寐。情不自已,愿意向同道们作一简单的介绍。貌词一名似乎有些生疏,但这却...  相似文献   
5.
这里所谈的是现代汉话中几个常用的复合句式,着重考查一下它们所表现的思惟形式。有不同的句式表示同一个思惟形式的,则从其他方面考查一下它们的区别。这几个句式是:1、“如果——就”式,2、“只要——就”式,3、“只有——才能”式。句式,这是语法研究的对象;思惟形式是逻辑研究的对象。既然要着重讨论某些句式所表示的思惟形式,便不能不作一些逻辑分析。为了把逻辑问题谈得清楚一些,同时也为  相似文献   
6.
正名,作为一种学说,是孔子首先提出的。他的这个学说,并非什么高深的理论,也算不上什么纲领性的政治主张,但是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所以值得研究。近来的研究者,多半着重于批判。批判是应该的,但在批判之前先要弄清这个学说到底是个什么,否则火力虽强,却是对着幻影开炮,取得不了战果。本文的目的是要还孔子这一学说以本来面目,但由于孤陋寡闻,错误在所难免,写出来向大家请教。一、从“名”字的解释谈起从汉代起,讲孔子正名的很多,异说纷纭,直到今天,还莫衷一致。意见的分歧,首先表现在对于“名”这个字的解释上。  相似文献   
7.
兼语句是介乎单句与复句之间的句子。既具有单句性质,又具有复句性质,而且两种性质纠缠在一起,分析起来,常会遇到一些需要解决又不大好解决的问题。这里提出的一些解决办法,都带有试探性质,是否可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有的问题,只是提了一个头儿,未作深入的分析,这是由于学力所限,并非有意藏拙也。兼语到底有几个类型,现在还说不准,有的书列出十种以上。如果结合其逻辑形式考虑,也许还要多些。下面我们只举出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几个类型,各举一二例句分析一下,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8.
“寡人、不”这两个词的历来通释是 :侯王自称的谦词 ,其意义是“寡德之人、不善”。这一解释贬义太重 ,违反了谦称和礼貌语言的基本规律。这两个词的词义应为“寡民之人”和“贫国之人” ,其用法经历了由对平级自称延伸到对下自称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我在《论孔子正名学说》(《甘肃师大学报》1979年第三期)一文中,主要以《论语》的本文为根据证明了:孔子“正名”的意思是正确理解词义和正确用词,不能解释为“正名分”。刊出之后,觉得光是那样论证还嫌不够,因为“正名分”说的主张者在论述学说的内容时,往往是大量引用孔子以前和以后的资料,对于《论语》本文引用反而很少。因此,想要廊清蒙在孔子正名学说上的重重迷雾,还需要对孔子这一学说的源与流作必要的论述。这就是本篇所要讲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