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酉阳冉氏土司的历史悠久,经历了李溪官坝创业、铜鼓潭巩固到忠孝坝全盛的过程.酉阳冉氏土司的族属歧说不一,经历了由汉而土家的变迁过程.冉氏土司对元明清三朝的酉阳甚至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积极方面表现为巩固了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民族结构、强化了民族之间的团结交流和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消极方面则体现在严酷的压榨与剥削和频繁的征调与讨伐等.  相似文献   
2.
社会控制,是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重庆土家族土司遵守王权国家设定的土司制度,认真贯彻和落实中央王朝的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牢固地掌控着重庆土家族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秩序。重庆土家族土司的社会控制策略表现在三个领域:一是与中央王朝的政治博弈;二是与内外土司的利益制衡;三是对领地百姓的掌控。  相似文献   
3.
重庆土家族地区,其古代水陆交通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陆路交通依托纵横的古道联系四方,有大量的桥梁、关隘和汛塘;水路交通依靠长江、乌江、酉水和郁水等河流,由厚板船和蛇船等完成水上运输.研究其古代交通状况,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重庆酉阳虽然是一个苗、土家族聚居的荒僻之地,但仍被贞节思想影响。龚氏是此地节妇之一,龚氏牌坊亦是此地节妇的旌表之一。从此坊的建造中足见当地所受贞节思想之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石砫马氏土司历史悠久,涌现出以马斗(火慧)、马宗大为代表的文人,创作的诗歌和散文繁荣了地方文化。石砫马氏土司奠定了当地文学发展的基础,落后的经济文化、偏僻的地理位置和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其文学存在起步晚、传承无精英和文体不平衡等不足。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培养文化精英,广泛参与交流才是石柱文学发展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6.
乌江下游民族地区清代书院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政府对乌江下游民族地区书院的严格控制,地方官吏对书院创设、人事、教学、经费诸方面的严加管理.最终导致该地区书院的特质消失殆尽,不得不改为中小学堂。探讨这一地区清代书院的管理,有助于深入研究乌江流域乃至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书院的演进规律。  相似文献   
7.
清乾隆石柱同知王萦绪在任期间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基本反映了经营石柱的思想和行为。重庆民族地区清代中期地方官员有关文学作品和执政行为显示的政治心态主要体现为感恩戴德谋尽忠、随遇而安结名流和恪尽职守理子民等等,折射了忠君尽职、安民为重的品性。  相似文献   
8.
重庆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土司时期前,以均为客籍的迁谪文人、地方官吏等为代表的文人参与散文创作,其题材涵盖了友朋故旧亲情、国家时政大事、人文历史遗迹等方面;用书、跋、记、题名等散文体式,展现了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及丰富细腻的个人情感;具有体式相对单一、表现手法较多、风格自然流畅、题材较为丰富、偏重个人情怀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土司文化是土司制度推行过程中,由国家政治精英、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及世代民众共同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总和。制度层面包括土司制度及支撑土司政治的历朝羁縻制度、宗法制度和民族传统制度、民间习惯法等;政治层面包括土司政权的治所、衙署、运行机制和土司及族裔的生活起居、饮食服饰、社会交往及审美活动等;教化层面包括土司文治教化的活动、场所、器物、人物、事件及成果,民间文化层面包括民情风俗、生活经验、生产知识、审美情趣和社会理想等并表现在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岁时节庆、方言土语、故事传说、歌舞戏剧、婚葬嫁娶、人生礼仪、社会交往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土司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区域性、民族性、等级性、政治性、伦理性、等级性及性别性特征,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包括乌江流域在内的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多是单一民族聚居和多民族杂居之地,历代各族人民通过勒石树碑方式记录了历史时期的人物和事件,其中颇涉令人瞩目的女性形象。借助地方史志文献和田野考察资料,根据类型学分组归类的理念和方法,包括乌江流域在内的西南民族地区历代碑刻文献中的女性或是执掌权柄的巾帼英豪,或是仁义好施的善妇,或是善事翁姑的孝妇,或是助夫成就的贤妇,或是勉力抚孤的慈母,或是坚贞不移的节妇,这种分类大致可以窥见历史时期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对女性的态度。研究这些女性形象,是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化,也对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