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乎——缘于一幅画师:首先,让我们把镜头对准这位叫——小贝蒂(学生接话)的小女孩。请同学们自己品读品读第3自然段,你读出了小贝蒂的什么?(数分钟后)生:我读出了小贝蒂的善良。  相似文献   
2.
身处知识爆炸的年代 ,国家提倡终身教育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强大的压力 ,唱培养人才重头戏的班主任老师如何才能通过踏实劳动 ,使自己加工过的产品把爱心献给社会 ,把孝心留给父母 ,把忠心献给国家 ,把信心留给自己 ?这就迫切需要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度、信度和树人度 ,使班主任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分析能力、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全面发展的主力军。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做了十来年班主任 ,总觉得心田里有什么东西不道出来就不痛快 ,所以想提笔告诉同行们一些于我做班主任大有裨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张化万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全国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杭州市第五、六届政协常务委员,《现代小学语文》主编,杭州市小学语文研究会副理事长。现被聘为浙江省教育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语文学科组组长,浙江省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首席导  相似文献   
4.
我的思考缘于屡次遭遇到的尴尬:每次参加教学教研活动,不管是省级、市级、县级,都会碰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们似乎特别钟情于听几节展示课,而一旦到了专家点评、讲座阶段,他们便"心有灵犀"般地"群体"缺席.原先座无虚席的会场,顷刻间只留下不到三分之一的人(而只有这些留下的人或许会给主办方带来些许安慰).此情此景,甚是尴尬.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活动中,多数教师注重的是“课前”和“课中”,对“课后”却重视不够。而实际上,在课后作些教学反思,记些教学心得,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多年来,笔者尝试在课后进行“两记”和“两思”,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借“茶寮”一隅,与同仁交流。一、“记失”和“记得”1.记失就是记教学中的失败之处。课堂教学有成功之举,也有失败之为。教学之后,对课堂中出现的失误处、“败笔”点作些记录,可以避免以后的教学“重蹈覆辙”。一次上课,因老母亲生病,我带着忧郁烦躁的心情踏上讲台,对学生的问答气急败坏,对学生的作业横加指责,整…  相似文献   
6.
说不上什么理由,这学期,我特别喜欢批阅学生的随笔。这不,我又在办公室里静静地“悦”读起来——勾画圈点,品读回味,满心的喜悦涌上心头。我需要的就是这种感觉!  相似文献   
7.
统编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学习不仅起步早,且篇目多。如何探寻文言文的教学策略,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呢?教师可通过有滋有味话朗读、有声有色解意思、有血有肉悟情思、有始有终重拓展、有板有眼践要素五个维度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文言文的艺术魅力,形成文言文的语感,而且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从而自觉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我的思考缘于屡次遭遇到的尴尬:每次参加教学教研活动,不管是省级、市级、县级,都会碰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们似乎特别钟情于听几节展示课,而一旦到了专家点评、讲座阶段,他们便“心有灵犀”般地“群体”缺席。原先座无虚席的会场,顷刻间只留下不到三分之一的人(而只有这些留下的人或许会给主办方带来些许安慰)。此情此景,甚是尴尬。  相似文献   
9.
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必然要经历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对语文教学活动是否能尽快有序地开展和良好教学效果是否能顺利地取得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如何缩短师生之间的磨合、适应期限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我个人作了一些肤浅的探讨,与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阅读教学重知识、轻能力、忽略道德情感体验,已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我们要敢于冒险,大胆探索,发现更多更新更好的阅读教学方法,给学生以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不仅积累知识,还要形成多种能力,并引发高尚的道德情感体验,培养完美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