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戴彩虹 《文教资料》2006,(17):78-79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教育研究方法的探讨,其中就有对教育研究中量化研究与质的研究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的理解和运用。质的研究做为一种与量化研究有明显差别的研究范式,60年代以来,在国外的研究领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者不断探索其研究的规范。  相似文献   
2.
戴彩虹 《新闻战线》2015,(3):195-196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公共突发新闻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舆论导向较深地影响公共突发新闻事件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思政教育介入公共突发新闻事件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提出了思政教育介入公共突发新闻事件的途径,以便媒体人更好地处理公共突发新闻事件,进而促进社会进步。在新媒体平台上,新闻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不但囊获了多数用户的关注,而且成为信息传  相似文献   
3.
隐性课程作为近年来学术界一个新兴的研究课题,由于与道德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对学生情意领域施加的是一种价值性的影响,因此在德育学科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虽然不像有人认为的隐性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比显性课程来得更加有利,但它毕竟是我们在思想政治课学科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一个被忽视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学科的教材虽然几经修订,但只是重视显性课程的改革与完善,却忽视了校园文化、课堂气氛、师生互动等隐性课程因素的教育设计和优化,导致思想课的教学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学生普遍有厌学情绪…  相似文献   
4.
<正>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大发展与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的又一重要理论标志。这一科学理论创新成果对于中国未来政治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  相似文献   
5.
戴彩虹 《文教资料》2006,(18):73-74
网络文化,是关于人类新的生产方式、生活理念与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的精神积淀以及有关人生态度、道德养成与价值取向的真实记录。网络文化是一种多层次、多元化、多方位、多形式的复合型、大众化文化,容易被人接受,尤其受到青少年的欢迎。但是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改变人类历史和生存方式的新生事物,其“双刃剑”作用明显。如何应对网络文化,积极开展青少年德育的研究工作,这是德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有鉴以此,本文试分析网络文化下青少年德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阐述网络文化下青少年德育的创新对策。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德育的挑战网络的…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出。我国学校德育教育方法要立足于时代要求和国际视野,研究与借鉴西方学校德育方法的有益成份,以我国学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征为现实基础,走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把传统方法、借鉴方法、创新方法有机结合,促进我国学校德育向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大学生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生态道德状况对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调查数据入手真实概括大学生生态道德现状,并进一步对影响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由于受到历史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李大钊的政治思想在五四运动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主要从形成基础、传播途径以及贡献等方面来探讨五四运动时期李大钊对马克思思想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就可以很成功地敲好这“课的第一锤”,为整堂课的教学作很好的铺垫。如教学《鲸》一文时,为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我先出示了一幅绘有鲸的投影片,画面上鲸庞大的身躯与大象、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没见过鲸的学生们好奇而兴奋地睁大眼,发出一片惊叹,  相似文献   
10.
隐性课程作为近年来学术界个新兴的研究课题,由于与道德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对学生情意领域施加的是一种价值性的影响,因此在德育学科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虽然不像有人认为的隐性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比显性课程来得更加有利,但它毕竟是我们在思想政治课学科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一个被忽视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学科的教材虽然几经修订,但只是重视显性课程的改革与完善,却忽视了校园文化、课堂气氛、师生互动等隐性课程因素的教育设计和优化,导致思想课的教学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学生普遍有厌学情绪.隐性课程的研究却从另一个领域开阔了我们对思想政治学科的研究思路,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